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居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威胁。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城市治理中公共卫生防控、城市信息安全、城市数字技术等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给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城市治理的新要求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本文从利用数字化技术、挖掘数据场景和融合新兴产业领域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城市与新技术的互相赋能,提高城市风险治理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疫情防控 城市治理 新经济 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全国人民联防联控,从争分夺秒修建医院到最大规模封城措施,从快速检测病毒基因到药物研发并临床应用等,切实有效地将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运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上,充分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了城市治理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支撑疫情防控工作”。在笔者看来,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在城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实现城市和新经济的相互赋能,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
疫情防控中城市治理工作的新问题和新需求
公共卫生防控治理领域
首先,城市复杂人口流动对区域公共卫生防控治理水平提出严峻挑战。一方面,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具有两面性。大城市医疗卫生体系较为完善,医疗资源雄厚,可以为居民提供有效的疫情防控医疗服务;但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流动性构成城市健康风险的外部条件,加剧了疫情的传播和扩散,其内在因素是人口增长和城市管理服务能力的不对称。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区域公共卫生防控治理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因此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面临困难重重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传染病疫情的跨区域流动和传播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关注的焦点,但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和应急管理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其次,紧急状况下医疗设施、医护人员和防护物资高度紧张。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短期内各类医疗资源的高度短缺和供应不足等情况,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卫生防控在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和调控方面缺乏足够的响应能力。
第三,社会大众公共卫生防控知识的不足。疫情中有许多人对疫情及相关内容认识浅薄,客观上加大了疫情防控难度。此外,不少民众受限于知识素养,对疫情防控缺乏科学认识和准确了解,难以做到科学有效的防护。
城市信息安全治理领域
公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风险。在人口数据开发应用与城市疫情防控有效结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平衡个人隐私信息和公共防疫的需求,正确处理好人口信息调用和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特别强调的是,在疾病防治和公共健康管理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个人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以及在城市管理中应急管理部门的合法强制权力和其权力的限度,为公民信息安全和城市应急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法治基础保障。
自媒体成为片面舆论的传播温床。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空间不仅大大扩展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也极大地拓展了舆论空间。与非典时期相比,此次疫情期间各类不良信息、网络谣言传播能力更强,甚至更快于疫情的传播,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城市数字技术治理领域
应急领域的大数据技术服务效果有待提升。人口数据以及相关大数据的应用对城市卫生防疫和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区域人口数据分析应用还处于比较初步的水平,其作用并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数字化平台快速增长,但后继运维难以跟上。疫情发生后,“疫情防控服务专区”“口罩预约系统”“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等渐次上线,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企业开始借助科学技术支撑抗疫。但必须看到,当下一些企业的大数据技术服务响应虽快,但是缺乏知识服务和内容提供能力,发挥的作用仍旧有限。同时,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有关疫情防控的数字化平台如何继续发挥其真实价值,在下一次城市突发事件出现时发挥出更好效用,还有待进一步的资源整合。
疫情防控中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新机会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开始脱胎于物理空间,逐步拥有以物联网、传感器构成的感知系统,以通信技术构成的传导系统,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构成的中枢神经,以各类应用构成的运动系统。城市不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体,而开始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城市越发像“人”,能够主动感知世界,并对城市的系列变化产生智能反应。这种“类人”的数字智能城市和物理城市正平行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共生共长的“数字孪生城市”。
大数据企业机会。与以往的传染病防疫管理相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数据展现出的能力和作用十分明显。要充分发挥“城市大脑”在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城市大脑系统平台对区域疫情数据资源进行集聚与分析,多接口连接不同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多种信息数据,打破数据壁垒,从而实现疫情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和立体化。另一方面,将处理后的各类疫情防控信息发送给信息的需求者,构建丰富的“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引导企业通过网络渠道向市民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疫情防控信息的完整增值利用。
大数据感知实现风险预测。具体表现为,在结合现有城市疾病监控系统中疫情法定报告数据及病例数据的基础上,综合交通、位置等产生的数据,确定疫情在城市及周边范围的传播时空路线和规律,精准绘制出疫情态势图,实现区域疫情发展态势的评估和预警。
人工智能企业机会。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充分发掘人工智能在疫情诊疗领域的应用场景,譬如,深圳凭借其在红外测温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迅速布置了人工智能红外线测温系统,通过“出入管控+全员测温”一步到位,实现高效管控、便捷预防。另外,要积极加强医院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攻关能迅速提供辅助临床医疗决策与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人工智能产品,助力疫病智能诊治,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提升诊疗效率和水平。
生物医药企业机会。病毒筛查助力疫情防控关键环节。核酸筛查检测相较于传统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方式在反应速度、灵敏度、准确性上有明显优势,对快速辨别疑似病例、及时实施有效隔离和救治措施起到关键性作用。应进一步联合具备病毒核酸检测技术的企业,攻关具有更加快速检测能力和更大规模检测能力的诊断技术和产品,为有关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的大规模筛查提供充分支持。
现代物流企业机会。首先,通过把制造业和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各类生产服务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生产服务网络,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实现应急状态下城市物资的及时有效供应。
其次,智能无接触配送。集分拣规划、输送规划、位置信息规划等为一体智能配送,具有改善流程、降低人工成本等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其无接触的特性能够满足高风险区域如疫情隔离病房、传染病科室、重点监控隔离的小区或学校等地区的配送需求,提供安全而有效的物流配送服务。
进一步推动新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的建议
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全要素数据化
建设城市全要素时空信息视图。加快城市物理空间数据化、数字空间可视化,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全息映射和有序联动。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选择业内高水准的数字地图供应商,全面获取自然地理、资源、建筑物等实际运行数据,初步绘制城市现状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汇集环境、人口、气象、交通、通信、能源、地下廊管等各类信息,并加载于最初的城市数字信息模型之上,形成较为完整的三维城市现状信息模型,以此搭建城市数字信息平台,实现城市信息全过程、全方位数据化,打造城市全要素时空信息视图。
构建数据智能处理体系。在实名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跨行业(部门)信息库打通力度,从城市资源利用、治安管理、交通运行等具体领域分析数据资源,并借助知识图谱和智能引擎,运用各类数据关联性比对分析,评估和预测安全风险点,进而在可疑人员排查、相关人员活动轨迹跟踪、网络谣言判断、疫情走势预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立数字模拟预测系统,通过仿真试验对具体领域进行情景模拟预测,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对活动中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给出城市治理动态解决方案。
加快布局5G宽带、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规划会制式接入云网数一体的城市“信号传导神经”,适度超前配置5G传输系统增量,优化5G蜂窝网络结构,发挥5G网络最大效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统计预测数据的交互频度和大致流向,合理设计网络拓扑,设定网络主要干线和节点的路径和位置,保障网络突发式增流时网络的畅通,确保信息传输速度。考虑到未来通信带宽、传输速度、误码率和网路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需预留系统冗余。
挖掘数据场景,促进“城市大脑”建设
推动政府数据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基于政府数据信息开放策略,通过统一的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建成城市统一的数据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促进政府数据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将城市智慧平台中的数据信息资源,根据政府、企业、个人的需求,制定并提供标准的数据信息服务,实现不同权限数据信息的有序开放以及不同部门、不同主体间的业务协同。
深度挖掘数据资产应用场景。基于场景探索数据创新应用路径,推动城市数据资产变现,打开城市治理的无限应用场景。依托城市智慧中台的决策运筹能力,深度挖掘数据在各个领域的现实意义,寻找与之匹配的多元应用场景,在城市的生活、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方方面面构建起高能级的应用链条。
进一步提升“城市大脑”能力。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汇聚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感知数据等全量数据,加强数据分类、清洗、筛选、重组,构建标准化、高频度、可重复使用的分析模型,完善包括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算法中台(人工智能中台)的“数字中台”,提升在线监测、分析预测和智能决策能力,打造全域感知、全局洞察、系统决策、精准调控的“城市大脑”。
大数据提升以公众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围绕公共服务中群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公共价值标准体系,形成可观测、可量化的具有时间操作意义的多层级指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社情民意数据库,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和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以对群众需求的回应性、责任性、公平性为考量,提升社会治理建设水平和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
融合新兴领域,推动城市治理创新
发挥区块链企业的优势,使城市治理更透明公开。运用区块链技术,从加强政府流程和规章制度的透明性、数据的安全性、流程的可追溯性等层面来建设智慧城市,与此同时,推动医疗、交通、供应链的等方面与区块链的深度融合,建设透明安全、可信赖的智慧城市。
发挥现代物流在城市治理中的互联互通作用。充分利用并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共建现代物流体系,将现代物流与城市应急下的治理情景结合起来,关联各类生产服务企业,形成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生产服务网络,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打造城市治理的现代物流体系。
创新发展电子政务,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构建电子政务与大数据、公共信用、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和信息资源“六位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促进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另外,创新发展低成本建设、大规模应用、高度集约化的电子政务平台,不断拓展多种“云服务”打破信息壁垒。
【本文作者分别为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本文系2020年四川省社科规划四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科学普及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研究”(SC20YJ013)、成都理工大学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项课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下的新经济赋能城市治理研究”与成都理工大学社科基金区域创新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YJ2017-JD003、YJ2019-JX004)阶段性成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子欣,安阳师范学院讲师王瑛龙,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龙海军对本文亦有贡献 】
参考文献
[1]夏锦文:《良好的城市治理展现现代化水平》,《经济日报》,2020年4月27日。
[2]李建军、何山:《人口流动、信息传播效率与疫情防控——基于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的证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3]唐斯斯、张延强、单志广、王威、张雅琪:《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形势与政策建议》,《电子政务》,2020年第4期。
[4]曹东勃:《收放自如 避免“一管就死 一放就乱”》,《中国青年报》,2020年4月3日。
[5]宋华:《社区现代化治理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石》,《珠海特区报》,2020年3月31日。
[6]杨英杰:《大考之下答好城市治理基础题》,《成都日报》,2020年3月25日。
[7]李铁:《疫情折射中外城市管理的差异》,《环球时报》,2020年3月23日。
[8]苏聪、周起如、赵瑜:《疫情背景下的城市治理信息化建设》,《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年第5期。
[9]丁逸男:《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0年Z1期。
责编:王茂磊 / 贺胜兰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