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无论是不断推出的就业政策,还是仍存不确定性的就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都属于客观因素。就业始终还是自己的事情,离不开毕业生自身的努力。
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这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于2020年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个毕业季注定特殊又难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优先政策,在开拓渠道、强化服务等方面发力,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稳就业”“保就业”的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5月初到8月中旬,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青团中央等6部门单位,共同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提出十大具体举措,千方百计稳就业。今年国家扩大了“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基层项目的实施规模,同时开发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力求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机会。此外,对“招人难、留人难”的艰苦边远地区适当提高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招募比例,优先招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趋于理性务实。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近日对上海3518名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4.0%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其中90.4%选择继续深造后就业,9.6%选择暂缓就业(间隔一段时期再就业)。在毕业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或面临求职考验感到迷茫、遭遇挫折时,“慢就业”这种新型的就业观念的建立,不失为大学生回归理性,认清自身发展情况的一个契机。
而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部分大学生不再执着于扎堆大城市,而倾向于回到家乡就业,或选择扎根基层工作;在薪酬待遇方面,高薪也不再是毕业生求职中的必选条件。此外,疫情之下,选择自主创业、兼职等就业方式的人员也越来越多,更加灵活多样的新型就业模式、形态成为可能,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化。
当然,无论是不断推出的就业政策,还是仍存不确定性的就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都属于客观因素。就业始终还是自己的事情,离不开毕业生自身的努力。对于那些尚且无法做出清晰选择的毕业生来说,理想的就业可能并非考取公务员或成为白领,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岗位。而暂时遭遇求职挫折的毕业生也不必气馁,就业机会还有很多,要做好充分准备,积极了解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就业促进政策,利用好各类线上招聘平台,尤其是可以更多关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创造出来的新型就业机会,实现多元化多渠道就业。
在这个特殊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毕业季,毕业生走的每一步都极为关键。不过无论如何,最重要的还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新发展机遇,从而在未来的人生赛场上掌握更大的主动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