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处在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为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渠道、构筑疫情防控人民防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社区工作者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排头兵。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许多地方积极探索,既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防控,又发挥社区防控一线的作用,取得了较大成效。
与此同时,社区工作中也表现出不少“短板”与尴尬,主要表现为:社区准行政化倾向导致“小马拉大车”,社区功能定位带来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存在较大差距,社区网格管理模块化出现居民信息缺失,社区建设差异性造成治理成效差异化,社区工作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居民多元化需求。后疫情时代,如何补齐社区“短板”化解社区尴尬,保证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在社区日常管理中用得上和真正管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大胆实践,着力“四治”,切实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着力“共治”,推进社区治理常态化。要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支部建在各个网格,健全党员突击队及党员先锋岗,切实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强化多方共治,推动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实行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有序发展公益慈善、防灾减灾、邻里互助、纠纷调解、教育培训、文体娱乐以及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社会组织。要强化全周期治理。以系统集成方式构建社区治理链条,推进多主体参与、跨区域协同、差异化作战,实现社区治理全流程、全要素管控。要统筹好社区常态化治理与非常态化治理,进一步完善社区日常治理体系,下功夫补齐社区治理上应急处置、协调配合、资源动员、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与不足,落实预警和风险防控预案等措施,确保平时治理有效、战时战之能胜。
着力“智治”,推进社区治理智能化。要推进融合共享。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推进科技赋能,推进技术、业务和数据融合,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加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之间的协同管理与服务,为社区治理提供第一手信息参考。要推进“互联网+社区政务服务”。将其网络体系延伸至社区各个角落,实现居民就近通过网络系统申报事项、办结事项。推行“一次不用跑”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适应居民多元化需求,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能网上办的尽快网上办,可现场当面办的马上就办好。要推进社区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区治理面临重大机遇挑战。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要牢固树立信息化服务社区治理理念,将社区“智治”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畴同部署、同推进,切实提高社区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着力“微治”,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要专业化。遵循社区治理内在规律特点,加强社区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探索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享受事业编制人员待遇政策。探索试行事业单位招聘时拿出一定数额选聘社区工作者的办法,出台更加优惠条件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聘用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安全和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社区治理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十分注重微中显特、特中求优,把精细化文章做足。要着眼于小、着眼于细、着眼于点滴,搭建微平台、收集微心愿、开展微行动、办好微实事。要推行小网格微治理,鼓励社区人管好社区自己的事;要动员辖区单位、干部职工、自愿者及各界人士,主动认领微事项,与需要帮助的居民结成对子,为社区办好每一件事情,于细微中彰显精神品质。
着力“法治”,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要涵养居民守法意识。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社区治理不可或缺。要加强对民法典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要依法解决矛盾问题。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认真排查社区矛盾,特别是对社区可能出现的“疫后综合症”进行逐一摸底,重点摸清因病致贫、因疫失业和疫后门面出租、劳务纠纷等突出问题,协助当事居民化解困难、纾解矛盾。要坚决落实各级政府有关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等疫后重振政策措施。要引导居民特别是青年一代遵纪守法,正确运用自媒体,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多形式讲好抗疫故事,用身边的典型激励斗志,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力量。(作者:乔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