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疫情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是继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节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打乱了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扰乱了国家治理各个领域的正常运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越性,国内疫情得到有力控制,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疫情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哪些课题更值得关注?对此,《国家治理》周刊邀请了一百余位权威专家,就疫情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重点关注的课题进行访谈,并整理出4万余字的访谈报告。在综合分析各位专家观点建议的基础上,梳理出20项疫情后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并于4月29日-5月5日在网上推出问卷调查,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各类受访者的积极响应,共回收问卷7628份。调查发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弱项,实现治理力量向基层下沉”“更好发挥新技术作用,实现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加快构建‘平战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等议题最为公众所关注。这是当前各领域专家学者、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焦点,也是疫情后更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综合大考。疫情后,我们应当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调查研究结果,本期《国家治理》周刊约请十余位权威专家进行深入分析研讨,也期待各界读者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与我们分享,为疫情后更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111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下降6.8%,为几十年来所罕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本就有许多硬骨头待啃、还有最后的贫困堡垒需要攻克,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打乱了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为推动和恢复经济增长,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布要素市场化配置意见等,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一系列政策举措都旨在激发经济潜能、释放发展新动能,应如何落实好、利用好这些政策,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当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有哪些制约因素需要破解?这些问题都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并妥善解决。

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弱项,实现治理力量向基层下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一系列城乡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与治理现代化要求相差甚远,基层治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明显短板。“有限资源、无限责任”是长期以来基层治理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应进一步为基层减负、向基层赋能,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补足短板、深挖优势。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各类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式微,社区成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疫情防控中各级政府抽调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社区,社区抗疫力量得到有效补充,是社区抗疫取得突出成效的重要原因。未来应补齐基层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将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把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权力赋予基层,提升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好发挥新技术作用,实现治理数字化、智能化

新一轮技术革命将极大地影响并重塑社会治理模式与治理手段,引导社会治理走向新方向。疫情防控中新技术手段发挥了突出作用,大大提高了防控效率和精准度。然而,新技术尚未与现有的治理体系充分结合,其在疫情防控以及社会治理中仍然有较大的应用空间。随着区块链技术、5G、大数据等不断推广应用,社会治理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将进一步弥补传统社会治理的短板,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高效率、高参与、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应结合疫情暴露出的短板与不足,重新思考、检视、探索,以在治理中更好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实现治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加快构建“平战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和不足:疫情初期公共卫生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应对不力,反映出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决策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医用设备、防护服、口罩等物资频频告急,显现出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短板;疫情初期互联网上各种谣言频发、舆情引导不够及时,对社会凝聚力和政府公信力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表明应急舆情应对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大多数地区常态化治理体系已经初步完善,日常生活中城市治理、城乡基层治理运行有序有效。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管理部门与地方常态化治理部门的联通联动,构建“平战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以最小的代价有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新的内外环境中更好防范与化解非传统安全风险

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会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引发新的非传统性甚至系统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生物风险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运转的综合性风险挑战,并对全球贸易、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风险领域和种类也在不断拓展;新一轮技术革命不断推进也将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风险:如何保障技术在可控范围内为人类福祉服务?如何应对新兴技术巨头造成的技术垄断、带来的跨越主权国家边界的风险挑战?……疫情后,必须加强对生物风险、生态风险、新技术风险等非传统安全的关注与研究,建立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预警与研判机制,打好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掌握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

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体系,“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协同推进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尚未得到确认,但新冠病毒与蝙蝠的密切关联、SARS病毒与食用果子狸的密切关联都引发了公众对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强烈关注。人们日益意识到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食用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导致大规模传染病的可能性。保护野生动物,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必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疫情后,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应有更深入的思考,生态治理不仅仅是治理污染、保护资源,还要全面推进生态体系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协同推进。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始终立于主动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重大挑战,而且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产生巨大冲击,对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造成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在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背景下,部分国家对于病毒源头“有罪推定式的国际调查”、对中国所谓的“追责”等问题,都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带来不确定性挑战。面对疫情后严峻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和世界经济形势,如何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掌握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主动权?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主动,是疫情后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治理

与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样,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协同治理也是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单一政府部门、地区往往并不具备充分的资源和能力,需要更多战略统筹和资源支持。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是卫健委和医疗机构的主要工作,但疫情暴发后交通保障、医疗防护物资的调配、城市安全运行等都需要应急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另外,疫情从地区性事件蔓延至全国范围之后,需要不同地区协同作战,避免以邻为壑、互不合作。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治理面对的任务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单一功能的政府部门逐渐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治理需求,亟需实现综合性的政务服务供给。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协同治理的研究,推进地方治理协同化发展。

更好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多元共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此次疫情防控中,各类社会主体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有机统一、积极联动,发挥出多元共治的强大合力:基层党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群众、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抗疫,各类企业在物资生产供应、物流运输保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突出贡献。应将本次疫情防控中的多元治理经验进一步总结,将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常态化,激发更多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加强疫情后重大民生问题的研究与应对

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叠加物价上涨因素,部分群众基本生活面临的困难可能增多,疫情引发的就业、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等问题都是当前民生领域面临的考验。近日陕西男子活埋母亲的案件,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和伦理底线,令世人震惊,但其背后的农村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短板以及农民收入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另外,脱贫攻坚还剩最后的“难中之难”,加之疫情可能造成因疫致贫、因疫返贫,如期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将面临艰苦考验。疫情后居民就业、收入受到的冲击,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服务的供给与优化,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都需要各界进一步重视,加强研究和部署。

【执笔:董惠敏】

责编:李 懿 / 臧雪文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