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警惕疫情对收入增长和不平等的影响

摘 要: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剧烈冲击,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工资收入和农民工工资收入,也极大地影响了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居民收入增长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和信心的恢复,因此,需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关注居民收入增长指标,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加居民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并利用财政政策补贴来降低价格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居民收入增长 收入分配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至32%。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将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假如疫情在2020年第二季度达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消退,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将萎缩6.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萎缩1%,相较而言,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尤甚。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宏观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19个百分点。随着复产复工的进行,宏观指标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对这些指标暂时不必过于忧心,不过对居民收入增长的指标还是要密切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和信心的恢复。

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疫情将对居民收入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启动了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工厂停工,居民宅家隔离,使得生产活动基本停顿,这将对居民收入产生极大影响。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此外,据4月28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本季度收入感受指数为41.6%,比上季下降11.0个百分点。其中,10.7%的居民认为收入“增加”,比上季下降6.6个百分点;61.8%的居民认为收入“基本不变”,比上季下降8.8个百分点;27.5%的居民认为收入“减少”,比上季上升15.4个百分点。2020年一季度收入信心指数为45.9%,比上季下降7.2个百分点。这说明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对收入增长造成了巨大影响,且影响还在持续。

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GDP的增长迅速恢复。随着GDP增长的恢复,居民收入增长也得到恢复,但是居民收入的增长明显低于GDP的增长。因此,需要持续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后居民收入的增长趋势。

疫情对居民工资收入影响较大,对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影响更为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大,其中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尤为明显。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率从2019年的8.6%下降到2020年一季度的1.2%,下降7.4个百分点,而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约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20%;在城镇居民中这一比重约为61.68%,在农村居民中,这一比重约为43.03%。可见,工资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增长有着较大影响。

另外,2020年一季度城镇工资收入增长从2019年的7.5%下降到1.3%,下降6.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工资增长从2019年的9.8%下降到-0.6%,下降10.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是城镇居民的近两倍。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居民工资的影响更加严重。

疫情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更加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季节性返乡之时,农民工群体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到的伤害最大。在一季度公布的数据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7%。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但从居民实际生活来看,对农村的影响要比城市相对大一些。2003年非典疫情就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产生了影响,从2003年后的几年之内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则一直保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

新冠肺炎疫情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将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造成影响

疫情将影响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份额,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降低

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刻画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指标,体现着我国初次分配的格局。2019年我国GDP总值接近100万亿,人均GDP超过7万元,但GDP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一直徘徊在40%—55%之间,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异。例如,2008年美国GDP总量是14.29万亿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02万亿美元,占比约为77.12%,但事实上美国1990—2008年民众可支配收入占GDP的平均比重超过80%。

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我们发现2003年前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保持在47%左右,非典疫情后开始明显下降,一直下降到最低2011年的40%左右。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始收入分配改革,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之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慢慢上升,到2016年达到45.62%,从2016年开始一直徘徊在45%左右。因此,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可能会出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不同步的现象,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1

疫情会影响收入分配格局,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

新冠肺炎疫情对城乡收入增长的影响会使得城乡差距加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很大, 缩小这一差距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收入分配的改革,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城乡收入增长的影响会改变这个趋势。2020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工资增长-0.6个百分点,相较而言,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同比仍有较大增长,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将进一步拉大。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这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3.11,上升到2003年的3.23,再到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新高的3.33。近年来,我国在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改变这一趋势需要关注。

2

新冠肺炎疫情下城乡收入差距和不同人群工资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我国的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479上升到2008年的0.491,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非典疫情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和不同人群工资收入差距扩大。这一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也可能会显现。另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之间的不平等会加剧。如果单纯是靠劳动获得收入的人群,因受工厂停产、居家隔离等因素的影响,其收入增长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资本则没有这个限制,资本收入具有自我积累的性质,一年年下来,资本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会日益加剧,而且资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种不平等的程度就会越来越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将对未来的收入增长产生影响。根据收入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根据分析,我国这个临界点在0.465左右。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改革使得不平等程度在降低,但是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这个趋势有所改变。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在加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更要防止可能对我国未来居民收入增长产生的不利影响。

3

新冠肺炎疫情对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从而影响我国内需的扩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影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服务业,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抑制。从2014年到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同比增长从11.9%下降到9.0%,下降2.9个百分点,到2019年下降3.9个百分点。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一季度消费同比下降到-19%。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居民消费的增长也将放缓,消费升级面临更大挑战。

应该出台政策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收入增长和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的影响

在2020年的增长目标中可以淡化GDP的增长目标,但是要更加关注居民收入增长指标。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的增长出现负增长,虽然GDP的增长可以淡化,但是居民收入的增长目标不能淡化。居民收入增长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大量矛盾的根本,考虑到停工对不同人群的工资收入影响不同,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这一类人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来解决其收入增长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是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居民收入中重要的部分来自于工资收入,而解决就业让居民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是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出台政策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鼓励高校出台相应政策保证毕业生顺利毕业;通过各种途径如网上招聘等来解决毕业生就业和各类企业的用人需求。第二,出台针对性措施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工群体就业的影响。2003年非典疫情使得农民工总量的增长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有预计表明,这次疫情影响我国就业1.6个百分点;影响680万左右农民工的跨省流动,580万左右的省内流动。另外,疫情对农民工的影响存在地区差距:东部存在就业缺口,而中部和西部存在农民工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各地要出台政策尽快给农民工市民化待遇,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的利益。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鼓励参加失业保障的措施,但是约束力不够,参保率和保障力度也不够。据统计,2017年国内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8784.2万人,农民工的参与人数就更低了。同时,农民工的失业保障力度不够。以北京市为例,2018年农民合同制工人一次性生活补助费标准为1372元,2020年虽然有所调整,但仍然很低。

增加居民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2020年一季度,居民收入结构中的转移收入增长较快,有效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548元,增长6.8%,拉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但是,要关注这种转移性收入存在的问题。一是在疫情中转移性收入是下降的。2020年一季度居民转移性收入从2019年的9.9个百分点下降到6.8个百分点。二是农村和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为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差异。2020年一季度城镇的转移支付收入从2019年的8.2%下降到6.4%,农村的转移支付收入从12.9%下降到7.4%,可见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下降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体现为农村和城镇转移性收入规模的差异。2020年一季度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收入为994元,城镇居民为1990元,农村还不到城镇的50%,这种转移性收入的安排会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过去的转移性收入是地方政府来承担的,因为我国地区增长存在极大差异,加之疫情影响,地区差异会更大,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转移性收入差距的进一步加大,造成新的不平等。因此,一方面要增加转移性收入,另一方面要关注转移性收入差异产生的不平等,尽可能由中央政府财政解决基本的转移性收入。

政府的政策要为民生兜底,利用财政政策补贴来降低价格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在疫情和食品价格的双重冲击下,要关注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特别要关注其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一方面这些人群在价格上涨中受到的影响更大。2020年1—3月CPI同比上涨4.9%,其中,城市CPI同比上涨4.6%,而农村CPI同比上涨5.9%,相对而言,受食品价格影响更加明显的是农村人群。另一方面,由于食品需求弹性较小,食品价格上涨意味着家庭的食品支出增加,会挤出对非食品的消费需求。这样一来,会进一步严重影响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来缓解食品价格上涨对这些人群的影响。2020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下降3.9%,降幅与城镇居民相等,但低于农村居民4.7%的降幅。因为在城镇化过程中,部分农村收入较高的人群进入城镇,但在城镇仍属于较低收入群体,他们的迁移会拉低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当前受疫情影响,全国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受人口迁移影响,城镇、农村居民各自的收入降幅更大。因此,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从而降低价格上涨对其造成的影响;补贴政策应加强针对性,关注需求端,直接补贴低收入人群。虽然现在各地已经出台了价格补贴政策,但是因为地区财力差异,这些补贴产生的新的差距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平等,因此基本的补贴经费应尽可能由中央财政解决。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本项目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9ZDA069)】

责编:杨 阳 / 贺胜兰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