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近四成受访者月薪资较2019年涨幅为5%—10%;三成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者可接受实际薪酬比预期低20%—30%。
·半数受访者认为“人才共享”模式难以大范围推广,易涉及劳务关系等问题;超七成受访者因便捷、节约成本而愿意尝试“远程在线办公”;三成受访者因工作时间、地点灵活而愿意尝试“灵活就业”。
·当前社会急需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超半数受访者表示自身岗位需掌握数字技能,通过培训才能具有竞争力,而超半数表示只是简单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知识。
·受访者表示“知识储备”“人脉关系”“年龄”是工作单位最看重的三个人才评价标准;需打破固有观念,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需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
· 在人才培养方面,八成受访者认为需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建设企业大学、企业培训基地等。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传统行业尤其是服务业、中小工业企业、外贸企业等受到较大冲击,部分从业者处于待业、失业状态;企业招聘需求萎缩,应届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部分人才不得不降低标准或者改变求职计划,以应对就业危机。
另一方面,疫情期间,不少企业依托数据、算法、网络、平台等数字资源要素实现灵活运转。从防疫、复工复产再到在线协同办公、远程教育、远程诊疗等,云价值得到凸显,制造业发展困境将进一步倒逼制造业生产运营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岗位技能的要求将发生变化。同时,疫情期间线上办公、共享员工、灵活就业等工作模式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就业观念,加速推动了新兴工作模式的发展。
为了解疫情对我国人才就业状态、工作模式、薪资变化、人才流动、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为缓解就业难题、加强人才建设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人民智库于2020年4月24—4月29日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98份。其中男性受访者占69.6%,女性受访者占30.4%;年龄18-24岁占32.9%,25-29岁占37.9%,30-34岁占16.9%,35岁及以上占9%;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8.2%;取得三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类)占52.8%;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占48.2%;中共党员占22.4%,共青团员占17.5%,群众占52.5%。
当前各行业人才的就业状态、薪资待遇变化情况
七成受访者已复工,其中近三成以轮岗制、备岗制形式复工
调查中,当被问及“您目前以哪种工作方式进行工作”时,41.8%的受访者表示已恢复正常工作模式,28.6%以轮岗制、备岗制形式复工,17.3%居家线上办公,8.4%的受访者被裁员处于失业状态,3.2%的受访者受交通限制而无法复工,处于待业状态。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七成居家线上办公的受访者表示已适应边上班、边抗疫的状态,六成以轮岗制、备岗制复工的受访者已适应当前状态,55.8%恢复正常工作模式的受访者很适应此状态,另有近三成失业和待业受访者无法适应当前状态。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收益锐减,为缩减成本不得不选择降薪、停薪、裁员、减少招聘名额等,导致部分受访者被迫处于失业、待业状态。面对就业难、收入减少的现状,一些受访者承受较大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为此,各地应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进一步落实落细针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的各项政策,稳定就业岗位,减轻疫情对劳动者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保障基本民生。
近四成受访者月薪资涨幅为5%—10%
调查结果显示,与2019年相比,38.1%的受访者月薪资涨幅为5%—10%,27.1%的受访者月薪资没有增长,13.4%受访者月薪资没有增长,甚至下跌。
金融和保险业、高科技/互联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月薪资增长占比较高,45.2%从事金融和保险业的受访者月薪资涨幅为5%—10%,42.5%从事高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受访者月薪资涨幅为5%—10%。当前新基建相关领域数字技能人才短缺,因此此类人才或将成为各大企业争抢的主要资源。数据显示,42.4%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知识技能的受访者月薪资涨幅为5%—10%。另外,24.0%从事媒体及娱乐业的受访者月薪资减少。
三成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者可接受实际薪酬比预期低20%—30%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尚处于无工作机会状态,当被问及“毕业后找第一份工作时,若用人方所提供薪酬待遇低于你的预期,你能接受的比例是多少”时,32.0%的受访者能接受比预期低20%—30%,25.1%可接受低30%—40%,20.8%能接受低10%—20%。疫情之下部分企业岗位招聘需求呈现萎缩甚至冻结状态,而2020年高校应届生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再创历史新高,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企业线下招聘活动停止、求职受阻、实习中断等问题。许多应届生不得不改变求职计划,降低个人预期,“就业求稳”意向更加强烈。
公众对“人才共享”计划、远程线上办公、灵活就业等新兴就业方式的看法
半数受访者认为“人才共享”模式难以大范围推广,易涉及劳务关系等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企业启用“人才共享”计划,以解决“用工荒”“复工难”问题。该计划主要包含两种模式,一是企业与员工原职单位合作,签订借调用工协议;二是与待岗员工直接签订临时用工协议。当被问及对此种新兴工作模式的看法时,27.9%的受访者认为“只适用于部分企业,难以大范围推广”,26.1%的受访者认为“不愿尝试,易涉及劳务关系、薪酬关系、社保缴纳等问题”,24.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能解决‘复工难’问题,可增加收入”。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分别有四成左右从事医药健康业、销售贸易业和媒体及娱乐业的受访者愿意尝试“人才共享”模式,认为可增加收入、提升效率,但需完善“共享”期间员工与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
超七成受访者因便捷、节约成本而愿意尝试“远程在线办公”
受疫情影响,远程在线办公(包括在线协同办公)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模式。当被问及对此种新兴工作模式的看法时,超七成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其中36.5%的受访者表示“值得尝试,但云服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问题待完善”,19.9%的受访者认为“值得推广,便捷、节约成本、确保工作有序开展”,19.5%的受访者觉得“愿意尝试,工作管理灵活自由”。此外,有24.2%的受访者表示不愿尝试,认为此方式“工作效率低下”“线上办公等同于随时随地干活”“只适用于部分行业、企业,难以大范围推广”。有受访者表示,自媒体、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可能更适合此模式,而需要频繁沟通的行业或传统行业可能不完全适合线上办公。远程办公作为一种提高韧性的方式,在某些行业将加速常态化。
三成受访者因工作时间、地点灵活而愿意尝试“灵活就业”
目前灵活就业群体显著增多,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当被问及对“灵活就业”这一工作方式的看法时,26.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可自主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20.9%的受访者认为“只适用于部分行业,难以推广”,20.4%的受访者表示“尚未找到正式工作,被迫‘灵活就业’”,14.7%的受访者表示“不愿尝试,社保难以保障”。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近四成25—29岁受访者愿意尝试此种工作方式;45.3%从事销售贸易行业的受访者愿意尝试“灵活就业”,认为工作时间、地点灵活,收入更多。当前国家通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互联网+”、“双创”等,为创业就业、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机会。疫情防控期间,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娱乐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呈现出活跃状态,并催生出新的就业岗位、就业方式。
各行业人才需求变化
当前社会急需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超半数受访者表示自身岗位需掌握数字技能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认为您所在行业目前急需什么样的人才”时,近八成受访者表示所在行业急需高技能人才,58.2%受访者认为需要创新型人才,36.8%的受访者觉得所在行业亟需资深型人才。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八成左右从事汽车/航空交通业、制造业、销售贸易行业的受访者表示所在行业急需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储量与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高质量发展尚不匹配,高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部分受访者表示目前高技能人才的技能评价方式较为僵化,技能人才评价忽略了对高技能人才工作业绩的考察,某些职业标准已不能满足新设备新工艺的要求,同时高技能人才发展存在瓶颈,存在成才发展“天花板”,存在职级及工资梯度少,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业绩贡献和收入分配不挂钩等问题。
交叉分析发现,六成左右从事房地产、能源化工业、销售贸易、高科技/互联网等行业受访者认为急需创新型人才。数据显示,当被问及“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您目前所处行业有哪些变化”时,54.0%的受访者表示“岗位需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数字技能,只有接受培训才更有竞争力”。当被问及“您是否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数字技能”时,仅有20.8%受访者表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数字化时代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用人要求,如果相关的教育、培训跟不上,大批就业者可能在未来无法继续胜任职场要求。
近半数受访者表示“知识储备”“人脉关系”“年龄”是工作单位最看重的三个人才评价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所在单位最看重哪些人才评价标准”时,“知识储备”(51.0%)、“人脉关系”(43.6%)、“年龄”(40.7%)是当前工作单位最看重的三个人才评价标准,另外分别有33.4%、33.1%和30.9%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单位最看重“以往工作经历”“资历”和“性别”,仅有17.4%的受访者表示单位最看重“工作能力”。进一步交叉分析,半数在党政机关、部队、事业单位、医药健康业、销售贸易行业工作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单位最看重“人脉关系”;与其他城市相比,52.5%居住在四线城市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单位看重“人脉关系”;分别有42.5%和40.6%从事建筑工程业和医药健康业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单位最看重“性别”。当前各地、各行业人才评价管理尚存在较多问题,如虽然早已强调人才评价应不论年龄资历、背景出身,但部分地区、行业仍过分看重人脉关系、年龄、资历、学历等标准,而忽略工作能力等重要因素;再如技能人才存在“晋升难”问题,部分地区中、高层次人才的分类标准中能够对应技能人才的类别较少,致使其晋升通道狭窄、发展受限。
一方面,各地需尽快完善并有效落实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推进让同行评、让市场评、让社会评,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另一方面,多地已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标准的相关计划,但仍需落地落细落实,受传统文化和固有思维习惯影响,看重年龄、资历、人脉关系等标准的工作单位依然广泛存在,因此需打破固有观念、僵化思想、惯性思维,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以创新思维开展人才评价工作,营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环境。
在人才培养方面,八成受访者认为需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建设企业大学、企业培训基地
当被问及“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您认为应如何加强人才培养”时,82.6%的受访者认为需“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建设企业大学、企业培训基地等”,76.4%认为需“激发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在人才培育中的作用”,53.8%表示应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训”,46.4%认为应“加强高校专业建设,培养相关领域师资团队”。首先,高校需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学科,完善学科布局,着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需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通过建设企业大学、企业培训基地等方式,鼓励高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为培育既精通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夯实基础,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劳动者与企业的磨合期。
(报告还对当前受疫情影响的人才流动情况、未来就业形势和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并提出多措并举减缓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获取本报告完整版,请扫描二维码)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单 宁】
责编:蔡圣楠 / 杨 阳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