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最让“空巢青年”感到压力的三个问题是购房(28.4%)、婚恋(24.8%)和收入不足(12.6%)
· “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是人们选择“空巢”最主要的原因
·“空巢青年”最为看重 “安全的社会环境”“满意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最期待“满意的收入”“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稳定的工作”等方面的显著改善
·“空巢青年”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如其他群体紧密,业余生活中选择个人式活动的比例更高
·“空巢青年”个体化程度更高,但更缺乏安全感,在闲下来的时候最容易感受到孤独
·“空巢青年”对未来并不迷茫,有 52.3% 的“空巢青年”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
·相对于其他青年群体,“空巢青年”的婚恋观更为自由开放
·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未来我国“空巢”人数会越来越多 ;超四成受访者认为“科技发展使得独居生活更方便” 是促成“空巢”人口增多的重要原因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离开家乡和亲人在大城市奋斗,“空巢青年”这一群体大规模形成,并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空巢青年”指的是远离父母及亲人独自一人居住,年龄介于20岁至39岁之间的年轻人,“独居”是他们区别于其他青年群体最显著的特征。“空巢青年”现象的出现与社会转型背景息息相关。人民智库对“空巢青年”选择独居的原因、生活方式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并为进一步改善“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提出对策建议。
最让“空巢青年”感到压力的三个问题是购房(28.4%)、婚恋(24.8%)和收入不足(12.6%)
“空巢青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吗?这是我们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对“空巢”和非“空巢青年”进行分析后发现,“空巢”与非“空巢青年”对生活均较满意,且满意度差异不大,然而在生活压力方面,非“空巢青年”的压力比“空巢青年”明显还要更高。
在压力源方面,最让“空巢青年”感到压力的三个问题分别是购房(28.4%)、婚恋问题(24.8%)和收入不足(12.6%)。虽然“空巢青年”享受独居带来的自由与轻松,也能够乐观面对一人生活带来的困扰和不便,但他们在迫切希望从以往的集体生活、家庭生活、乡土社会宗族关系中脱离的同时仍存在对亲密关系的渴望,31.7%独居三年以上的受访者对“婚恋问题”感受到最大压力,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婚恋压力在独居三年以上和不到一年的“空巢青年”中更为普遍。
“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是人们选择“空巢”最主要的原因
在“空巢青年”样本中,几乎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是主动选择独居的(92.3%)。近一半的人因“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而选择独居(47.5%),女性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占比达到53.7%。有39.2%的人因为“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别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响”而独居,选择“一个人生活很方便”和“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单纯地想体验独自生活”的“空巢青年”分别占比33.5%和32.2%。相较而言,被动选择独居的受访者中,有更多的人是因为“合租的朋友、同事搬走了,只能选择独居”。
“空巢青年”最看重“安全的社会环境”“满意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最期待“满意的收入”“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稳定的工作”等的显著改善
基于先前的研究,我们列出了11个“空巢青年”可能关注的问题(安全的社会环境、受人尊敬、舒适的居住环境、可靠的社会保障、稳定的工作、优美的生活环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丰富的文化生活、民主、公平正义、满意的收入),并让“空巢青年”根据每个选项的重要性和对未来提升的期待程度分别进行打分(满分为5分)。结果显示,“空巢青年”认为最为重要的三个内容为“安全的社会环境”(4.23分)、“满意的收入”(4.22分)和“稳定的工作”(4.21分),而“民主”(4.07分)“受人尊敬”(4.07分)和“丰富的文化生活”(4.05分)得分则相对较低。
在“期待未来有多大程度提升”的问题上,“满意的收入”同样获得了最高的评价(4.13分),其次为“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4.09分)和“稳定的工作”(4.08分),同时“空巢青年”对“丰富的文化生活”(4.00分)、“民主”(3.99分)和“受人尊敬”(3.98分)的期待并不高。
根据“空巢青年”对不同内容的重要性的评价和对未来的期待水平建立二维坐标系,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11个项目按相互之间的距离划分为三个维度,层级逐步升高。“空巢青年”对第一个维度关注度最高,该维度以物质层面为主,包括“满意的收入”“稳定的工作”“可靠的社会保障”和“安全的社会环境”。对第二个维度的关注度次之,该维度以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为主,包括“公平正义”“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四个方面。“空巢青年”对第三个维度的关注度较低,该维度以个人和对社会更高的要求为主,包括“丰富的文化生活”“民主”和“受人尊敬”三个方面。
“空巢青年”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如其他群体紧密,业余生活中选择个人式活动的比例更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空巢青年”的社会关系比其他群体更为疏远。当问及“您有多少关系亲密、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时,回答“一个也没有”和“1-2个”的“空巢青年”占比59.7%,高于非“空巢青年”6个百分点。在遇到烦恼时,“空巢青年”向他人求助的频率也比非“空巢青年”低一些。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空巢青年”的业余生活。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空巢青年”在业余生活中选择个人式活动的比例更高一些,排在前三位的活动分别为“看电视,电影,上网,听歌”(51.2%)、“玩网络游戏”(37.8%)和“看小说,杂志,报刊”(33.6%)。而非“空巢青年”业余活动形式前三位分别为“看电视,电影,上网,听歌”(65.2%)、“和家人一起度过”(39.2%)和“看小说,杂志,报刊”(34.8%)。非“空巢青年”“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比重高于“空巢青年”14个百分点。
虽然更多“空巢青年”选择个人式活动,但他们却对自己的业余生活评价更高,有25.9%和36.4%的“空巢青年”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或者比较丰富,而选择这两个选项的非“空巢青年”仅占8.9%和22.8%。
“空巢青年”个体化程度更高,非“空巢青年”反而更孤独
“空巢青年”与非“空巢青年”在心理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空巢青年”自尊得分和个人主义得分要高于非“空巢青年”,安全感分数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空巢青年”一定孤独吗?从对“空巢青年”业余生活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该群体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发现“空巢青年”经常或者偶尔感到孤独的频率比非“空巢青年”低5.9个百分点,“闲下来的时候”(44.5%)和“睡觉之前”(29.5%)是“空巢青年”最容易产生孤独感的时刻。每个人都有排遣孤独的方法,有40.6%的“空巢青年”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圈”,有30.3%的“空巢青年”选择“增加与家人的联系频率”,选择“谈恋爱”与“在工作中努力奋斗”的较少,分别占14.1%和12.9%。认为“缓解不了”的则几乎没有。
“空巢青年”对未来并不迷茫,52.3%的“空巢青年”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空巢青年”对未来充满希望,有20.1%的“空巢青年”表示对未来非常有信心,表示比较有信心占比37.8%。当问及“对未来是否有计划”时,有52.3%的“空巢青年”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明显高于非“空巢青年”的比例(30.4%),仅有1.6%的“空巢青年”表示对未来没有规划。
“空巢青年”的选择可能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不应只关注他们在独居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与困惑,更应该发现他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动性和控制力,给予“空巢青年”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相对于其他青年群体,“空巢青年”的婚恋观更为自由开放
“空巢青年”不同的生活选择与其特殊的社会关系使婚恋观念与婚恋行为深受其生活方式的影响,显现出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与新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父母反对您的结婚对象时,您会怎么做?”有61.9%的“空巢青年”会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相较而言,非“空巢青年”中这一选项的比例为51.3%。
“空巢青年”对离婚的接受度也更高。对比结果显示,有26.6%的“空巢青年”认为“离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比非“空巢青年”高出近7个百分点。这种观念的改变源于人们开始基于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来考虑问题,这在个人主义更为明显的“空巢青年”中体现得更为清晰。
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未来我国“空巢”人数会越来越多;超四成受访者认为“科技发展使得独居生活更方便” 是促成“空巢”人口增多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空巢”生活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第一选择。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相似的结论,有78.3%的受访者认为“空巢”人数会越来越多,认为“空巢”人数会变少的仅占13.5%。人们对“空巢”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分歧,有47.4%的受访者认为“空巢”群体的日益庞大“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有41.4%的受访者对“空巢”的看法相对消极,他们认为“空巢”者越来越多意味着“人们越来越不爱与他人接触”。
科技发展、社会规范以及人们的观念变化都是使得“空巢”生活受到更多人选择的原因,其中有43.3%的受访者认为“科技发展使得独居生活更方便” 是促成“空巢”人口增多的重要原因,41.8%的受访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让“空巢”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
“空巢青年”对社会中“空巢”这一现象的理解更为积极,有超三成的“空巢青年”认为社会更为接纳“空巢”者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选择人际关系疏远这一选项的“空巢青年”的比例则比非独居者少了8个百分点。
(报告还对“空巢青年”婚恋问题、对独居生活的适应程度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扫码可获取本报告完整版。)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尹泽轩】
责编:臧雪文 / 王茂磊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