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惠民政策如何落到实处

【摘要】群众获得感是评价惠民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标。有需求无政策、有政策不落实、有落实没获得等,是当前惠民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为此,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务实性,注重政策精简、强化政策操作性,严防走样变形、强化政策目的性,推行阳光政务、强化政策公平性,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惠民政策中有更多获得感。

【关键词】惠民政策 群众获得感 宗旨意识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惠民政策的目的在于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使其有更多的获得感。惠民政策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有没有获得感、获得感强不强。所以,惠民政策从制定到落实的全过程都应紧扣增强群众获得感这一核心问题,切实解决好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有需求无政策、有政策不落实、有落实没获得等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务实性,解决“有需求无政策”问题

一要“对准焦”。惠民政策不是单纯为人民群众描绘出一幅美好愿景,而是要切实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弥补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落实惠民政策的实践中,个别地方以文件落实文件,缺乏深入调查和认真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察民意、解民情,偏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此,应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强化惠民意识,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调研,摸清实际情况和问题症结,让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要注重政策公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保障政策的民主性。

二要“接地气”。在落实惠民政策的实践中,个别地方消极被动、简单机械,一级套一级,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没有体现地方特色,不符合地方实际,使得政策高高在上、难以落地。对此,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摸透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政策目标,细化、实化惠民措施,针对落实环节可能存在的症结和问题精准布策(既贯彻上级精神又符合地方实际)。

三要“顾全局”。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吃穿住行等方面,还涉及生态、绿色、安全、文化、法制、公平等维度和领域。惠民政策若顾此失彼,便很难提高群众获得感。对此,在制定惠民政策的过程中,要打破部门局限性,注重统筹结合,开展跨部门、跨领域合作,多维度、多样化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注重政策精简,强化政策操作性,解决“有政策不落实”问题

优化设计,精简文件。政策设计不科学、有漏洞,落实自然就有难度。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政策目标,统筹考虑政策落地可能存在的堵点、痛点,制定务实管用的具体措施,避免出现好高骛远、表述含糊、标准不清等问题。惠民政策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随着部门分工的细化,政策碎片化现象愈加明显,政策文件繁多,有时甚至“打架”,落实任务繁重。为此,应探索完善政策联动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沟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和全面性。同时,应注重政策精简,提高政策实用性和工作效率。

强化担当,优化作风。政策落实靠干部,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实、行动迟缓、推诿扯皮、畏难怕事,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大“拦路虎”。为此,要强化干部的为民情怀、担当精神和政策执行能力。党员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落实政策,务实不务虚、添彩不添堵。要从体制上清除政策落实障碍,理顺政策落实各环节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职责交叉或模糊不清。

开展督查,力戒形式主义。督导检查能够有效传导责任压力,促进工作落实,同时有利于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形式主义的督导检查却扰乱了基层的正常秩序,为基层添加了负担。为此,要创新督查的内容和方式,突出督查的实效性,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把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政策的反映作为评价政策落实效果的主要指标,真正倾听基层声音;要深挖问题症结,帮助基层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困难。

考核评估,总结完善。完善政策评估体系,充分听取基层干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社会组织以及人民群众等多方的意见建议,摸清政策落实的真实情况,对政策落实效果开展评估。要健全完善意见建议反馈制度,建立网上政策落实直通车制度,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征集意见建议,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要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溯和承担机制,对政策落实走样变味的、不到位的,开展追责问责,维护政策的权威性,树立政府公信力。

严防走样变形,强化政策目的性,解决“有落实没获得”问题

谨防政策落实“打折扣”。惠民政策在层层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打折扣”现象,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既得利益。政策落实“打折扣”问题较为普遍,主要原因在于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牢。解决这一问题,应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为民情怀,使其真正从内心深处关心百姓冷暖。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政治意识和党性修养,筑牢防腐拒变防线。

谨防政策落实“走了样”。一些政策在向基层延伸、落实的过程中会走样变形。解决这一问题,应强化地方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引导其树立长远眼光,加深对惠民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使惠民政策在基层得到原原本本的落实。

谨防政策落实“花架子”。一些惠民工程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和消极应付现象,使惠民政策成为“花架子”。解决这一问题,应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使其树立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站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立场开展工作。

推行阳光政务,强化政策公平性,解决“有获得却无感”问题

提高操作便捷性。有的惠民政策程序复杂、限制条件较多,人民群众完成整个流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而降低其获得感。为此,要强化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简化流程,依托先进科技,推进网上办理或不见面服务模式,提高操作便捷性。要强化政策配套服务,必要时出台政策实施细则;开展政策咨询服务,为老百姓答疑解惑。要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推行保姆式服务和微笑服务,精准对接、跟踪督办,健全完善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考核,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渠道。

保障过程透明性。惠民政策涉及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公开、不透明会让人们相互猜疑,引起不满和抱怨。公开透明是防止暗箱操作和制止谣言的有力武器。为此,要做好“公开”文章,做到政策公开、流程公开、数额公开、对象公开、结果公开。要强化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对政策重点受益群体进行政策宣传,引导其充分了解政策内容、办理手续、注意事项等;要创新宣传方式(深入浅出、简洁易懂),提高宣传效果;要设置政策业务咨询平台,接受群众咨询,为群众答疑解惑。推行阳光政务,向全社会公开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和进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强化落实公平性。公平公正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原则,惠民政策落实不公平,不仅会使群众获得感荡然无存,还会埋下社会不和谐隐患。为此,要严格执行政策落实标准、程序,明确责任人和时限,对违规违法者严格追究责任,对贪污腐败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应设置政策明白卡、公开信,公布监督电话,开通举报通道,鼓励社会监督。

(作者为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①刘青:《国家惠民政策落地落实的思考与建议》,《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4期。

②蔡常斌:《当好国家惠民政策落实的“清道夫”》,《审计月刊》,2019年第12期。

③万绍碧:《共同努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当代党员》,2018年第23期。

责编/刁娜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惠民政策   群众获得感   宗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