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近年来,达川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基层治理决策部署,巧做“加减乘除”法,扎实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效能,积极推动服务在基层提供、力量在基层汇聚、满意在基层实现,探索出了基层政务服务的“达川模式”。
赋权扩能做“加法”,让“转型升级”破解“痛点难点”。一是推进阵地建设,破解基层“无处办”难题。坚持“科学合理、适用够用”原则,升级打造政务服务大厅,科学设置基层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充分满足群众办事需求。目前,区政务服务中心新大楼即将投用,31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23个分中心高效运转,28处社区服务站、681个村级代办点实现全覆盖,区、乡、村3级“15分钟服务圈”基本形成。二是下放审批权限,破解基层“无法办”难题。坚持“下放审批服务权限就近办理”原则,积极开展群众办事不出乡镇(街道)活动,赋予基层更多审批权限,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目前,已实现公安、民政、卫健等11个区级部门涉及养老保险费缴纳、高龄补贴申请等91个事项下沉基层办理。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基层“无力办”难题。实行各基层站所统一进驻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选派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入驻便民服务(分)中心,充实服务力量,确保基层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整合优化做“减法”,让“一次办理”代替“多次往返”。首先整合职能“减程序”。全面梳理整合服务事项“四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清单,取消19个区级部门144项公共服务事项,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升级打造“一窗通”服务窗口,将210项办理事项纳入8个“窗口”统一办理,审批环节减少12%。其次优化流程“减时间”。推行“审批同步进行、办理内部流转”的并联审批制度,压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目前,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120个工作日等,各类审批提速近65%。最后网上办理“减跑动”。推进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29个部门1338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创新建立社会救助大平台,整合全区13个救助部门51项救助业务,对接房管、社保等27个核对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求助事项“全程在线、一网办理”。
破旧立新做“乘法”,让“改革红利”释放“叠加效应”。第一,明确主体叠加“引领效应”。落实机构改革要求,成立行政审批局,推进审批主体由分散变为集中。实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政府主体责任制,统筹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全面落实政务服务事项。村级代办实行村委会全面负责制。第二,创新模式叠加“融合效应”。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依据办理事项频次、拆并乡镇规模等,实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8+X”(社会保障、民政优抚、残障服务、计生卫生、市场监管、农业、规建、国土、综合)、各分中心 “3+X”(社会保障、民政优抚、残障服务、综合)服务模式,推行审批服务专用章“一枚印章管服务”办理模式,有效保障群众办事便利。第三,建章立制叠加“制度效应”。落实“放管服”“市区体制”改革要求,实行重点项目代办制,加快投资项目落地。实行政务公开制,做到一般事项定期公开、重要决策适时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及时公开。实行主要负责人定期进大厅工作制,每月一次到便民服务(分)中心接待群众、现场办公,收集解决民生难题。
转变作风做“除法”,让“督导考核”推动“阳光高效”。一是整治环境“除顽疾”。扎实开展“政务环境整治突破年活动”,重点整治政令不畅通、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顽症,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二是严格考评“除短板”。采用监控巡查、现场督导等方式,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纪律作风、业务办理、服务群众等情况,实行“一日一巡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评比、一年一考核”,确保服务实效。三是精细管理“除梗阻”。出台《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通知》等制度20余项,采取服务量化考评、提升目标绩效考核占比等方式,优化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环境,为经济冲刺“700亿”、城市建设“双100”,创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作者为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副书记、区长)
责编/张寒 美编/李智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