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文宗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形势,我们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已经形成的经济运行轨迹,随着疫情全面防控作用的发挥及复工率的不断上升,政策上面临着要不要用经济刺激政策保证实现预期增速目标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尊重经济运行规律,着眼经济自我回升而精准施策,这或许更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经济增速呈前低后高态势
虽然中国经济运行仍在中长缓慢下行通道中,从其已经形成的内在经济运行轨迹看,2020年的经济增速仍可以达到5.9%左右。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短时打断了已有的经济运行轨迹,疫情全面防控措施的实施,会使经济运行出现一段时间的失速现象,随着疫情缓解或基本结束后的经济增速自我回升,我国会逐渐重回原来的经济运行轨迹。大致判断,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全面防控措施实施的影响,中国2020年的经济增速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
在复工率不断提高的带动下,生产端的能力会较大幅度提高,救困缓压及稳就业政策的效应也开始显现。三季度GDP增速企稳回升使下半年呈现出相对高增长态势。承接二季度不断升高的复工率,三季度不仅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企业都能复工,而且部分企业会增加产能补产业链供应链的库存,市场活力逐渐显现。因此,三季度会从经济短时失速转向GDP增速企稳回升,供给端与消费端的同时放量,会缓慢积蓄经济运行回到原有轨迹的力量。同时,三季度经济增速的企稳回升,也会为四季度经济增速的惯性较大回升提供支撑。三季度企稳承接四季度的惯性较大回升,使下半年经济运行呈现相对高增长态势,同比增速约5.8%。
淡化预期增速目标,让经济自我回升比刺激增长更有利于转向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2020年的经济运行尤其是下半年的经济增长有两个选择,一是通过刺激增长保全年的预期增速目标;二是依赖经济自我回升实现全年约3.0%左右的增长。相比之下,经济自我回升比刺激增长或许更有利于转向高质量发展。
受突发事件包括重大疫情影响,经济出现短时过大幅度回落,并在突发事件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及风险性释放后会出现比较快的大幅度回升。新冠肺炎疫情全面防控所抑制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会在下半年形成比较大的释放,除此以外,疫情全面防控期间政府出台的救困缓压及稳就业的应急性政策效应也开始显现,一定程度上与下半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释放叠加,也能促进GDP增速较快回升。因此,即使不出台刺激性政策,依赖经济自我回升,也会在今年下半年基本回到原有的运行轨迹。
全年约3.0%左右的增长或许更有利于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更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前提条件,但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增长质量和效益。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大政策方向上容忍经济的缓慢下行;过去三年数据预示着中国经济在缓慢下行中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运行轨迹逐渐形成。因此淡化预期增速目标,让经济自我回升而实现全年约3.0%左右的增长,或许更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淡化经济运行的预期增速目标而精准施策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经济短时失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已经形成的经济运行轨迹。因此,应淡化预期增速目标,避免实施强度更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在上半年出台的救困缓压及稳就业应急政策基础上,下半年继续完善政策,让政策精准发力,等待市场力量作用的充分发挥,经过3-4个季度经济会逐渐重回疫情前的运行轨迹。
财政借力支持投资增长与产业发展,并侧重拉动终端消费。财政支出压力的不断加大及减税降费政策继续实施,对财政支持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出了创新性要求。一是财政通过扶植政策借力证券市场支持投资增长。转变支持目标行业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定向降低目标行业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红利税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证券市场投资高新科技行业和企业,增加有效投资规模,进而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财政扶植产业投资基金定向投资支持并促进产业发展。财政部门应主动参与,影响与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运营等法律法规出台及完善工作,把财政扶植扶持产业投资基金定向投资纳入“十四五”规划的配套政策,用创新性方式支持“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财政要围绕如何拉动终端消费增长而完善相关措施。除了常用的消费劵发放、消费补贴等措施,应考虑将终端消费与灵活就业、住房公积金灵活提取、个税年底抵扣增加、公益公共服务折换消费等相结合,在拉动中低收入群体与老龄化群体的终端消费上加大力度。
金融要围绕提供小短快进行创新,并把流动性输送到产品端与服务环。一是金融机构要侧重支持中小微企业并为其提供小短快的金融服务。通过更大力度的服务创新,围绕小额度短时间快审批的“小短快”进行流程简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实现金融与企业的双赢。二是金融机构要依托创新把流动性输送到市场主体的产品端与服务环。疫情后的新增金融流动性应与金融科技相结合,要通过技术创新,实行金融流动性的全过程监控及实时信息反馈。金融科技要到端到环,即金融流动性不仅仅是到新产业或实体企业,更是要通过金融科技的新手端把金融流动性输送到能真正造血的产品端和服务环。
财政金融证券工商外贸等共同携手,支持中国产业及企业补全球供应链的“缝隙”。一是多措并举支持中国产业链价值链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从补全球供应链“缝隙”要求看,要以更高附加值及其可延伸的价值链提升中国产业及企业在全球供应连中的黏连性。财政金融证券工商外贸等部门要共同携手,支持中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培育价值链及放大价值链,实行中国产业链价值链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二是协调政策促进中国产业及企业加快弥补全球供应链的“缝隙”。应实行政策协调,按先外供后外采的顺序进行落实。对于中国新产业及高科技企业的国外采购链,也要抓住机会,调整策略而加快补“缝隙”。三是依托“两个创新”实现中国产业及企业与全球供应链“缝隙”的完全弥合。必须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中国产业及企业与全球供应链的黏连性。通过服务模式创新能够提升中国产业及企业对全球供应链效率的支撑,增加全球供应链对中国服务的依赖。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不可替代性。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携手及多部门联动,按就业比增速更重要的思路稳就业保就业。一是把推动绝大多数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当作稳就业保就业的关键。财政、金融、人社、住建、交通等多部门应强化财税、货币、社保、社区、运输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助力其渡过难关,从源头巩固存量就业岗位规模,防止大规模裁员现象的出现。二是挖掘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就业潜力以拓展增量就业岗位。财政、人社等部门可出台更多的支持性政策,鼓励数字经济行业,如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娱乐等新业务的发展,允许企业对工作制度进行适时调整,支持灵活就业与分时工作,多方式扩大就业,在“应急”的同时推动就业“升级”。三是围绕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分类施策理顺就业重要节点。要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临时待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原文责编/张忠华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无接触经济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一个长期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