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社会心态调适与引导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媒介技术及各类应用平台的升级与推广。但新媒体传播优势及网络传播规律等的变化,却使得社会心态难以被精准捕捉、锁定,为网络社会心态的正确引导带来了诸多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育良好网络社会心态至关重要。

网络中的极化心态和非理性倾向有哪些表现

第一,网络群体在归属心态的影响下易出现极化取向。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客户端的普及推广、各类社交APP的推陈出新等,推动传播方式及传播特征不断发生变化。海量信息的势不可挡与网络监管的力有不逮,使得网络舆论引导成为重要课题。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指出,社会是由相互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化发展使得社会生态环境的生成和发展规律被复制到网络社会生态环境中,继而产生利益集中化、群体分化等现象。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公众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但在新媒体时代,便捷、快速的网络社交产生了“回音室效应”,即在求同存异的期待下,越来越多的网民在过滤信息的过程中更愿意选择与自身情感、心态、观点、认知趋同的内容,或者说容易放弃个人观点,通过模仿他人观点来提升自身的关注度和群体接纳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网民群体会因社交圈和自身立场的差异而呈现出隔绝与对立,这在网络热点事件中主要表现为群体自动划分为不同意见的阵营,进而可能出现冲突、对撞与博弈等现象。显然,社交媒体以兴趣点为分类标准的信息推送方式,带来的不仅是网民个体信息接收的单一化和平面化,还导致了个体与个体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固有意识、认知差异的不断加深。正如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的,“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圈子信息壁垒的制约下,同圈子的网民容易产生偏激狭隘、盲目自信、排斥异己等情绪,并且在网络快速传播、同质性观点相互感染的推动下,滋生、蔓延出极端的网络社会心态。

网络群体在负面情绪的推动下易出现非理性倾向。匿名是网络环境中不良社会心态出现、异化并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社会公众容易被各类哗众取宠的噱头诱导甚至驱使。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观点相近的网络言论容易唤起网民的心理与情感共鸣。比如,网络中弱势群体的心理比较敏感,当他们遇到与自身遭遇、处境相似的境况或社会突发事件时,群体情绪往往会在一瞬间被点燃。而当非理性心态被强情绪激发并驱使后,理性和真相就会陷于情感旋涡中,群体及个体的心理、期待成为网民罔顾事实、紧追舆论风潮的推动因素。在当下很多网络热门事件中,不同情绪阵营的争锋、情绪宣泄式的对骂、各类版本谣言的出现等,均属于负面情绪推动下非理性心态蔓延的表现。

正确引导网络社会心态的思路及定位

当前的网络空间渗透着复杂的社会心态,不仅影响着网络舆论场,也在不同层面制约着舆论引导效果的发挥,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需要肯定的是,诸如质疑心态、焦虑心态,以及反权威、反智、逆反等心态并不能完全代表网络社会心态,也并非其主流。此类不良网络社会心态仅仅是媒体改革与社会转型期间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分化等诱发的阶段性表现。

由此,在对此类不良网络社会心态进行引导时,要坚信我国网络社会心态总体是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理性包容的。网络社会心态归根到底是民众精神、心理、情感的反映。对其进行引导,需要密切联系网民在网络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角色归属需求、价值体现需求、被承认和被尊重认可需求、言论自由表达需求等,发挥网络传播分享、体验、互动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在网络社会心态的引导过程中,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密切关注、积极调查,通过分析不良网络社会心态的多样化发展取向,找出影响或者限制其正向性、正确性发展的因素,总结当前引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当然,从源头处遏制不良网络社会心态的滋生、异化和发展非常重要,但是防、止、阻不如疏导。因此,应以精神文明建设战略的阶段性落实为基础,以维护和保障网络环境中各利益主体的基本权益为准则,以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完善网络监管和综合治理体系为辅助,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社会生态环境。

扩大主流文化网络阵地,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一方面,扩大主流文化网络阵地,构建对话互动型网络环境。我国网民基础庞大且在不断增长中,网络舆情以及网络社会心态发展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这是目前我国网络治理需要面对的客观事实。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频次不断增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不断提升。互联网作为民众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势必会对话语权的发挥、表达方式的选择、舆论趋势的发展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此,应以肃清网络环境为基点,宣传包容、文明、理性、和谐、友善的网络文化。

良好的网络心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社会矛盾不断解决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积极引导的过程中一点点实现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引导网络社会心态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保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民情感、权益、心理、情绪等动态变化的调研力度,以大数据和网络技术等作为辅助工具,充分了解民众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这不仅表明了构建对话式、互动式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表明了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的意义。

另一方面,提升网民媒介素养。从信息梳理和辨析能力等角度思考,应重视网民媒介素养培育,引导网民理性思考灌输式宣传,谨慎验证虚假信息,科学辨别过激能量,坚决抵制谣言。事实上,无论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现象,只要在网络中引发人们的关注以及讨论,就容易受社会矛盾、认知分歧、意见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冲突,造成社会负面影响,不利于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因此,只有让网民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做到思行自律,彻底杜绝网络谣言以及虚假信息等。此外,还需要打破网络监管的条块分割状态,改变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运动战、突击战状态,由政府组织,社会和民众积极参与,形成网络治理合力。

(作者为中共海南州委党校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2020年度青海省党校系统重点科研课题“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QSDXKT2019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璐、谢耘耕:《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新态势与引导研究》,《新闻界》,2018年第10期。

②林于良、刘广登:《网络谣言传播与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5期。

③石柳江:《规范网络舆情传播 化解不良社会心态》,《人民论坛》,2018年第1期。

④《习近平讲故事: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人民网,2018年9月13日。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⑥《新时代需良好的网络心态》,人民日报海外网,2019年3月18日。

责编/孙渴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