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

【摘要】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资源异质、创新缺乏以及人才紧缺三重困境,需要着力推动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非遗传承发展,需要着力打造非遗文旅资源、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发挥属地居民能动性。只有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满足文旅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才能够充分释放非遗潜能,进而实现我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性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作为民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传承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逐渐成为学术热词。近年来,特色培训、现场展演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推广性保护或许能够给人们一个了解非遗的机会,但若没有产业、创新、人才的加持,则很难持续。

第一,资源困境。造成非遗传承“冷热不均”“反差巨大”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包括资源本身的异质性等先天性因素。在非遗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传承发展往往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一方面,市场无法接受舒适度较差、性价比不高的非遗产品,因而这类资源在市场中容易受到冷落。加之当前非遗产业普遍缺乏较好的盈利模式及渠道,致使传承堪忧。另一方面,少数热门的非遗资源在从众效应、产业带动以及资本逐利的驱使下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等问题,逐渐失去了“本真”。

第二,创新困境。非遗的传承困境固然与现代生活方式变迁带来的文化消费转向有关,但也与其自身未能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密切相关。事实上,除少数祭祀性非遗项目外,其他诸如民族歌舞类、民间工艺类、传统节日类等大多数非遗项目,与社会生产活动、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而适合生产性保护。然而,在推崇创新与变革的时代里,许多非遗项目仍然坚持孤芳自赏、自弹自唱。正是由于许多非遗项目缺乏创新性,未能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因而陷入边缘化境地。

第三,人才困境。“后继无人”是非遗传承面临的最大困境。对于年轻人来说,传承非遗项目并不能够使其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因而,即使是非遗传承人的子女,也不愿意“接班”。虽然各级政府部门为非遗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但由于专项基金倾向于补助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无法实现全方位的保护与支持,因而难以广泛吸引生力军。

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新思路

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是指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与非遗项目充分融合,把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以说,文旅融合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思路与新指引。

开发文旅资源,确保游客能够近距离、全方位地感受非遗的艺术价值。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全域旅游产业大数据及标杆案例调查报告》,当前愈来愈多的年轻人选择具有非遗元素的景点作为旅游目的地,少儿家长也更青睐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景区。由此可知,开发文旅资源对非遗价值的发挥以及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非遗鲜活化与品牌化的有生力量。因此,应着力培育一批既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又具有市场化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为游客带来衍生性体验,进而释放非遗的发展潜能,赋予非遗发展活力。

充分挖掘非遗的内涵和外延,提升文旅产品的质量与经济附加值。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增强游客的体验感知,使其感受到非遗的艺术魅力,也能够吸引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进而破解非遗传承人才紧缺难题。

挖掘非遗活态形式,释放非遗发展潜能,组建非遗传承生力军

第一,打造非遗文旅资源,挖掘非遗活态形式。首先,可以尝试创建参与性主题的非遗文旅项目,赋予非遗“体验”属性。比如,通过妙趣横生的亲子活动、节庆活动,展示技艺相对简单的非遗;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操作、生动讲解,推广制作工艺复杂且流程繁琐的非遗。其次,利用前沿科技手段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如何让游客在游览之余切实体会到非遗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特色,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通过应用5G、AI、VR等前沿科技手段,促进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确保游客获得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也能够在不改变非遗真实性的基础上赋予非遗生机与活力。比如,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展示民俗非遗的恢宏场景;利用VR技术动态还原濒临失传的非遗全景;利用3D技术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最后,可以推出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的非遗文旅主题表演,让游客深刻感受非遗之美、之精、之深。

第二,开发旅游文创产品,释放非遗发展潜能。首先,秉承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理念,挖掘非遗资源。一方面,应识别非遗中的人文基因,将其融入特色旅游产品中,进而形成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创品牌。另一方面,应以文化创意理念再开发非遗,以挽救濒危的民间非遗。其次,立体化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一方面,可以以非遗生成的历史背景为叙事依据,综合运用现代化影音技术,打造兼具故事性、艺术性以及观赏性的文创产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充实、裁剪、协调、烘托等手法,设计实用的手工艺品。比如,湘西凤凰古城为满足游客异质性的文旅消费需求,以“咚咚喹”文化典故为叙事背景,通过缩微动态景观、虚拟现实成像等摄录手段为游客展现非遗产品的文化魅力。最后,依托旅游文创产品,促进非遗传播。非遗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凝聚力与导向性的旅游文创品牌,特别是在当前区域旅游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现实情况下,更需要创建品牌营销体系来全方位地展现非遗的艺术魅力。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传统电视媒介的资源优势与覆盖优势,定期播放以地方特色旅游为主题的文创纪录片,提升观众对非遗文旅项目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应依托“两微一端”、短视频等,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向人们传播旨在展示非遗与旅游特色的IP文创内容,增强非遗文旅消费者的黏性。

第三,发挥属地居民能动性,组建非遗传承生力军。首先,应通过现场展演、文化巡演、民俗体验等活动,让游客以慢旅行的方式融入当地生活,感受非遗发源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应打造一支以本地居民为核心的向导队伍,帮助游客获得超越视听的深层次感知。最后,在非遗文旅项目设计规划阶段,应充分采纳、借鉴非遗传承人以及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非遗文旅项目不丧失原真性;在非遗文旅项目运行实施阶段,为避免游客对非遗产生认知歧义,应让熟悉了解非遗民俗文化发生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属地居民担当宣传员,通过游客易于接受的口口相传、亲身教学等方式进行宣传普及。此外,考虑到人们对非遗历史故事以及非遗趣事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可以向属地居民征集有关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奇闻异事,将其打造为非遗IP,以增加非遗的“烟火气”。

(作者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土家族器乐‘咚咚喹’的当代传承与发展”(项目编号:18YBX006)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舸、魏琼:《“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互动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②戴俊骋、李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地方建构》,《旅游学刊》,2019年第5期。

责编/孙渴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