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加强对外文化工作中,处理好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的关系是首要前提,协调好政府引领与民间往来的关系是根本原则,掌握好主题阐释与方式创新的关系是基本内涵,统筹好媒介融合与传播效能的关系是重要要求。唯有把握好这几对关系,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新时代 对外文化工作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集成,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生机与活力,彰显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表达。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目标。做好对外文化工作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工作,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厘清对外文化工作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几对重要关系。
处理好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的关系
处理好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的关系,是新时代加强对外文化工作的首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发挥自身文明的优势,才会实现更好的交流发展。为此,要正确把握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的关系,即在对外文化工作中坚守民族立场、守住文化安全底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首先,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要认识到坚守民族立场是开展对外文化工作的前提,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以充足的底气与自豪感在对外工作中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这也是在对外文化工作中处理好文化自信和文明交流关系的基础。
其次,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对外文化工作中,要注重推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其在充分汲取世界各种文明养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壮大,增强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心。要注重兼收并蓄,始终秉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用现代元素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国际传播中更具影响力与感召力。只有站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高度,“不忘本来”“融合外来”,才能为弘扬中华文明“开辟未来”。
协调好政府引领与民间往来的关系
协调好政府引领与民间往来的关系,是新时代加强对外文化工作的根本原则。对外文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仅仅依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另外,以往对外文化工作中存在模式机械、内容生硬、形式刻板等问题,导致文化对外传播缺乏灵活性与人情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传播的效果。对此,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凸显民间往来优势,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一方面,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对外文化交流是立体、全面的文化活动,须在政府的积极引领下有序开展。政府可以通过制度设计、资源供给和人才聚合等方式,搭建合作平台、开辟合作渠道、打造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文合作与交流,为民间往来确立基本框架、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凸显民间往来优势。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丰富文化交往渠道,形成文化传播合力。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进来,使其成为自觉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以此扩大传播范围,形成规模化的传播效应。尤其要借助海外留学生、华人华侨等民间力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形成推进文化对外传播的良好氛围,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得远”“走得顺”。
掌握好主题阐释与方式创新的关系
掌握好主题阐释与方式创新的关系,是新时代加强对外文化工作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外文化工作是党的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尊重文化传播规律,鲜明阐释文化主题,创新方式方法。也就是说,对外文化工作既要紧扣核心主题,又要根据对象特点加以创新转变,做好主题内容“守”与方式方法“变”的有机结合。
首先,围绕中心主题,讲好中国故事。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着重阐释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展示伟大发展成就;凸显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讲好关于党和人民奋斗的精彩故事;彰显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其次,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强国际话语权。中外人群在话语逻辑、风俗习惯、审美心理等方面具有差别,如何把我们想讲的与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的魅力、吸引力、亲和力?这就迫切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国际话语体系,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故事展开的逻辑主线,以外国受众熟悉的思维表达范式、接受心理营造故事情境,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中,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统筹好媒介融合与传播效能的关系
统筹好媒介融合与传播效能的关系,是新时代加强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要求。新时代是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增强传播效能、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是对外文化工作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对此,要充分做好媒介融合这篇大文章,强化互联网思维,借力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其一,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我国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亲和力缺乏、说服力不足等问题,削弱了对外宣传的效果。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全媒体、自媒体、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内容也将经历全新的变革,新媒体成为各国扩大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传统主流媒体通过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借鉴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在灵活度、即时性、多样性等方面发生转变,公信力、影响力与舆论引导力也得以增强。
其二,积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形成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新旧结合、形式丰富、融合联动的现代传播体系,以适应当代国际传播趋势、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从而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更加立体、生动与精彩,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团委书记)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710004)和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S2017B0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
③《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责编/刁娜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