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要少做

核心提示: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为了一己私利,将“领导”和“群众”对立起来,做了自以为“领导满意”但却让“群众失望”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蠢事”。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至上”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各项任务,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成色。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的要求,充分表明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鲜明导向。

【摘要】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为了一己私利,将“领导”和“群众”对立起来,做了自以为“领导满意”但却让“群众失望”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蠢事”。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至上”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各项任务,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成色。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的要求,充分表明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鲜明导向。

【关键词】“领导满意” “群众失望” “蠢事” 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4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五花八门,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而衍生出新变种,贻害党风、政风、民风、家风。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断地与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行斗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史。202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特别强调要“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这一要求可以说是切中要害、直指命门。

一些党员干部将“领导”和“群众”对立起来,做出了自以为“领导满意”但却让“群众失望”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蠢事”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至上”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因而其为政行事、所作所为,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为了一己私利,将“领导”和“群众”对立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成了“全心全意为领导服务”,自以为只要领导满意了,群众满不满意无所谓,做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蠢事”:

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对“领导满意”的理解变了味,甚至过度理解、过度执行、层层加码、矫枉过正。为了满足领导好大喜功的虚荣心,有的党员干部甚至还在领导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比如,不做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情,不做无法形成多大影响的事情,却热衷于做不顾当地资源禀赋和实际能力的事情以及超出当地群众承受能力的事情,盲目施政,发力过猛,表面上是按照领导的意见办,实际上却是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

二是一些党员干部一味迎合领导的偏好。明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污染环境、败坏社会风气,却不提出反对意见,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帮着“抬桥子”“吹喇叭”,有声有色地吹捧领导的指示正确、做法英明、成效显著。最终结果无疑是领导高兴了、满意了、露脸了,老百姓却被害苦了、受罪了、遭殃了,真正印证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害死人的箴言。

三是个别党员干部察言观色、媚上欺下,将领导的个人爱好、私人见解、只言片语奉为“圣旨”,借贯彻领导指示为名,行谋取私利之实。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揣摩上意、投上所好、唯上所从,大搞表忠站队。其在日常工作和施政过程中,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从实际出发,而是张口某某书记怎么说,闭口某某领导怎么指示,以迎合领导、讨好领导作为干工作、办事情的衡量标尺,满心想着怎样为领导分忧,以求博取领导欢心、赢得领导好感,却不管群众有什么要求、老百姓有什么需要。

四是个别党员干部成为作表面文章、搞虚假政绩的帮凶。比如,个别党员干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让领导“脸上好看”,将本地企业拉到外地签订商业合同“充数”,或者把已经签订的项目甚至开工的项目在招商会上装模作样地再签一遍,“做大”招商数字;在脱贫攻坚中,为了应付检查,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高估甚至乱估贫困户的收入,“急脱贫”“撤摊子”,或者明明脱贫攻坚任务没有完成,为了不给领导“抹黑”,欺骗上级工作组检查;在疫情防控期间,大搞表格抗疫,多头重复向基层派任务、要表格,层层加压,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心、无力、无时间真抓实干。还有些党员干部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领导政绩为由,发现问题不及时上报,出现问题不及时改正,伏在办公室不愿到一线,唯上是从、敷衍群众,落实领导指示不过夜,碰到群众问题却躲着走,或者看到群众冷脸相对、腔调傲慢,门难进事难办。还有些党员干部热衷于“造盆景”“堆材料”“演线路”,讨了领导的欢心,却冷了群众的期待。

五是个别党员干部对领导吹吹拍拍、曲意奉承,甚至在自己主管的部门和领域内吹捧上级领导。领导来视察,搞超标准接待,前呼后拥,高接远送。相反,有些声音、意见怕领导听到不高兴,就采取各种办法,不让群众发声和提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推诿扯皮,有些事情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解决不了;不关心群众疾苦,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群众很有意见也很反感,但却敢怒不敢言。

综上所述,一些党员干部自以为的“领导满意”可能并不是领导的初衷和本意,而往往是会错意、表错情、办错事,最终反倒是给领导添乱、让群众寒心。

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有产生的深厚土壤和环境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之所以有些党员干部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而且屡禁不止、禁而不绝(严厉打击后偃旗息鼓一段时间,之后又会以新的形式、新的变种死灰复燃),主要是因为有其产生的深厚土壤和环境。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领导意见”轻“群众评价”的不合理选拔制度。以“领导满意”代替“群众满意”的背后是精致利己的算计和考量,即党员干部的“官帽子”“权把子”。在干部选拔的实际工作中,分管领导对于一个人的选拔任用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通常情况下,当单位需要提拔干部时,领导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信得过的,而那些在基层、在第一线工作的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接触领导,没有与领导说过话、聊过天、吃过饭,领导甚至连这个人的名字都不知道,何谈为这些人提名、投票。有些人由此认为:“跟着书记走,提拔不用愁”“跟着组织部,天天有进步”。虽然人们经常说“金杯银杯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但一些党员干部却认为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他们相信“群众称赞的干部未必能被提拔,将上面的领导服务好了,自己的进步会更快”。真正排民忧、解民困的党员干部“仕途无亮”,眼光一直向上的党员干部却有利可图,则必然难以破解形式主义顽疾,也必会消解基层治理实效。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官员评价制度。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组织团队运行的“指示灯”,能够引导和指引团队成员按照正确的方向待人接物、施政干事,以便创造出令人满意的组织效率。在一些地方,人们评价党员干部,往往只看其眼前做了什么,诸如出勤怎么样、待人接物如何、会不会做人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只问耕耘”;而“结果”如何、“内容”怎样,却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才能取得的,这样就使得那些在基层为老百姓干实事的人得不到领导的青睐和重视,很难有升迁的机会。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体系使得一些人热衷短平快的项目,搞一些花拳绣腿、干一些花架子工程。实际上,形式只是载体,成效才是最终目的,没有成效的形式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福祉。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上层”轻“基层”的工作方式。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只盯着上级,整个工作流程都以领导为中心,以“领导高兴不高兴、领导满意不满意”为指南。在制定方案时,一切按照上级的指示,以文件复制文件、以方案制定方案,制定出来的方案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在实施方案时,以领导的喜好为依据,按照上级给出的规定动作“依葫芦画瓢”;在总结工作时,成绩说得多,问题说得少,把成绩归结于上级的英明领导,把功劳归属于忠实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至于存在的问题,则完全是由于环境的变化、突发的事件造成的。老百姓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似乎成为无关紧要的事情。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八小时之内”轻“八小时之外”的监管制度。一些地方对党员干部的监管大多注重于“八小时之内”,而“八小时之外”往往成为被忽视、不受约束的空档。而实际上,很多“蠢事”都是在“八小时之外”做出来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不断扩大、向外延伸,很大一部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消极腐败现象都出现在“八小时之外”。一些人利用“八小时之外”的“个人隐私”,以所谓人情交往作为掩护,做一些与私人活动和民间活动混在一起的、具有很强伪装性和复杂性的、让“领导满意”的“蠢事”。比如,为领导干私活牵线搭桥,成为领导的“管家”,以博得领导的“满意”和“高兴”。由于“八小时之外”的活动具有多样性、隐蔽性、分散性、流动性等特征,监督部门要掌握线索和证据难度较大。因此,官场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之内”的正式场合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而“八小时之外”却不思进取、求神拜佛,把初心和使命全都抛在脑后,成为典型的“两面人”“阴阳脸”。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数字”轻“实干”、重“务虚”轻“务实”的官德官风建设短板。官德官风建设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一些地方在官德官风建设过程中,重视纸面上的“数字”、轻视实践中的“实干”。个别党员干部在实地检查考核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习惯于看展板、对档案、查记录、算数字,而对具体成效关注较少,对群众真实感受了解较少。久而久之,一些党员干部便忙于追求“眼球政绩”,只顾大手笔、大投入创“点”示范,却不管能否长久发挥作用,以至于出现统计造假、数字脱贫等问题。这种华而不实、虚头巴脑、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或许能带来短期利益,但却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后遗症,遭群众抱怨。

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关键是要端正权力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一要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要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各级党员干部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各级党员干部只要时时、事事、处处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导向,让人民群众参与干部工作实绩的评判,眼光向下,作风踏实,就会与上级领导找到最大的共同点,所做的工作就能够让领导和群众都满意。只要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即使你的做法(经过实践的检视证明是正确的)暂时没有被领导理解,使领导感到不满意,但最终也还是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领导感到满意的。因此,干事情、想问题,一定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如果为了要让领导满意而违反原则、丧失党性,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要充分相信上级领导的判断力,不要以个人心思去揣测上级。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会干出“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往往在于他们不相信上级领导,低估了上级领导的判断力和原则性。热衷于做“蠢事”的人,往往带着自己的私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以自己的小心思去揣测上级领导的大思路,以为上级领导也与他们一样。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领导满意”和“群众满意”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是统一的。更何况大多数领导是经过长期锻炼、层层选拔出来的,他们清楚地知道把“领导满意”和“群众满意”对立起来的危害。因此,只有充分相信上级领导的水平和能力,深刻领会上级领导作出的决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才能避免做出自以为“领导满意”而实际上却是领导与群众都不满意的“蠢事”,做既让领导满意也让群众满意的好事。

三要筑牢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政治根基,坚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多向上级领导请示报告,多到基层一线调研走访,问计于基层、问需于群众,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做出“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是由于自身的能力不够、水平不高,缺乏判断事情正确与否的视野。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坚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使“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在内心深处扎根铸魂。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发现上级领导的指示要求和工作要求不符合实际情况,实施后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时,要及时主动向上级领导请示报告,向领导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如果领导认为你的想法和建议是正确的,一般来说都会接受并作出改变的;另一方面,要眼睛向下看,紧盯基层,多到基层走访调研,问计于基层、问需于群众,使领导的“满意”和基层群众的“希望”统一起来。如果发生有些领导怕丢面子而固执己见的情况,在认真执行的同时,应通过正常的程序向组织反映,决不能为了迎合领导而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和榜样。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中国革命。毛泽东同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做法,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精神,为今天党员干部正确处理“领导满意”和“群众满意”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要健全对领导干部的全过程监督,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根除“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弊端,需要健全全过程监督。缺乏监督的权力往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应明晰监督管理范围,将行使公权力的人的“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都纳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范围;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破除公权力行使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使之阳光化、透明化,不留死角、不留禁区。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谈话、走访等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况。在发现潜在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时,通过谈心、谈话等形式进行提醒,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健全全过程监督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扭转干部的不当政绩观,使“领导满意”和“群众满意”有机统一起来,将上级部门的实效测评和人民群众的口碑评价结合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当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各项任务,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成色。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这一要求,充分表明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鲜明导向。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人民日报》,2020年4月15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③《“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是怎样的蠢事?》,《中国青年报》,2020年4月16日。

④《“平语”近人——习近平谈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新华网,2016年4月22日。

责编/孙渴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