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如何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为奋斗目标
目标决定前进方向,目标激发前进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定位。2018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就明确赋予了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新的目标定位。《意见》再一次重申了这一目标定位。
《意见》明确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要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并提出要从“五个率先”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涵一一对应。
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科学划分发展阶段,始终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见》提出深圳分“三步走”来建设先行示范区,即第一步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第二步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深圳“三步走”战略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步走”战略安排相对应,但要求更高,时间提前,以体现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先行示范的特点。深圳按照“三步走”战略成功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可以为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该以怎样的战略步骤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参照。
以先行示范为功能定位
一个城市的功能定位由其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决定,同时又决定其作用发挥的方向和范围。《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也就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这一功能定位。“先行”意味着没有相同的模式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而是要另辟蹊径,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敢闯敢试,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实践探索,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经验,为全国改革开放再出发探索新的做法、新的路径,切实以“一子突破”求得“全盘皆活”。“示范”意味着可以作为榜样,也就是要形成可以推广全国、可以全面复制的做法、经验和制度,从而发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切实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深圳前海时就强调:“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吃螃蟹’,落实好国家给予的‘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2018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深圳前海视察并指出:“发展这么快,说明前海的模式是可行的,要研究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可以说,《意见》对深圳的“先行示范”的功能定位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圳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
深圳自设特区以来一直肩负着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任,承担着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探索的使命。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代表团时提到:“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 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试验嘛。”“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又强调:“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正是因为敢闯敢试,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如在全国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出台全国第一个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发行新中国的第一支股票,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开展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等等。这一个又一个“第一”,使创新成为深圳的独特优势,使深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创新之城”。而与此同时,深圳的经验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和城市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借鉴,充分发挥了探路作用。
“先行示范区”定位与当年“特区试验田”的定位有一致的地方,但又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广所指出的,“先行先试重在‘敢闯敢干’,而先行示范则体现更高的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先行先试只要符合深圳的实际就行,而先行示范既要符合深圳的实际,又要将有关经验制度化、法制化,使其具有普遍的价值,适合全国学习、推广”。深圳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强调的不只是在经济改革、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经济发展领域要起到先行示范作用,更要在政府改革、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基层党建等领域都起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先行示范”作用,切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全面领先。
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取向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要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取向。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深圳的战略定位中,“民生幸福标杆”最重要,因为其他四个定位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这一价值目标。
自成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而“深圳奇迹”的背后,也是深圳人满满的获得感。2018年深圳的人均GDP已达到2.9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7%,率先进入高收入水平之列。深圳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多年未解决的中小学校内午餐午休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九大类40项民生实事基本按计划完成,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报告还提出,2019年“全年计划完成十个方面40项民生实事和一批民生微实事,安排九大类民生支出2709亿元,其中教育、医疗支出分别增长11%和13%”。这些推进民生建设的实际举措,大大提升了深圳市民的幸福感。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该如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意见》在“七个有所”民生表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深圳的现实条件、市情特点和群众期待,提出了体现更高标准的“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新愿景。按照《意见》的要求积极从这七个方面推进民生建设,努力使“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必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是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变成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城市的内在驱动力量。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强调:“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可见,改革开放不仅是深圳的重要标识,也是深圳创造新的更大奇迹的第一法宝。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大潮,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成长,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腾飞,可以说是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改革开放铸就、发展了深圳经济特区独特的城市秉性和品格,塑造、展示了深圳经济特区独特的城市形象和风尚。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乐正也指出,“从特区酝酿时的‘建’与‘不建’,到特区快速发展中的姓‘社’姓‘资’,从特区跨越中‘存’与‘废’,到新世纪初的‘特’与‘不特’,每一次挑战都考验着深圳改革开放的成败进退,每一次挑战都把深圳改革开放的‘招牌’擦得更亮”。可以说,正是凭借着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满腔热情和赤胆忠心,深圳在汹涌澎湃的历史潮头上不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闯过一个又一个的关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闯将”。进入新时代,深圳更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走在全国前列。例如,据2019年2月1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平均每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前海样本’”。
当前,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切实为全国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探索新路,就必须继续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一系列举措的落实,必将进一步推进深圳的改革开放全面走向深入,并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要支撑
由于城市的复杂化和规模的巨型化,超大型城市治理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一大难题。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实际管理人口超过 2000 万的超大型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深圳人群多元且流动频繁,市情社情极其复杂,其治理的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深圳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建设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城市为目标,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率先突破,取得了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显著成效。2018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考察时肯定了深圳城市治理的模式和做法,并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过去数年,深圳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新路子。其治理特色,一是突出治理的精细化。近年来深圳市正是以绣花般的专心、耐心、细心,一一破解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各类“顽症痼疾”,全力打造精细化治理的“城市样本”。如,深圳通过“立体城市”建设,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推进交通设施、上盖物业和地下商业等功能高度混合的立体开发,从而有效挖掘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提升了空间使用弹性,建立起了集约型、适度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雨洪资源化利用,综合采取了“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促进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二是突出治理的法治化。法治为深圳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动能,成为这座城市在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的坚定保障。深圳不仅强调以法治来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而且非常重视法治政府建设。2008年就率先出台了全国首部《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来统领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并于2015年进行了全面修订。三是突出治理的国际化。2014年5月,深圳就公布了《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2014-2015年)》,推动建设福田东海等八个“国际化试点社区”,并以此为试点进行推广提升全市社区的国际化水准。最近,深圳又出台《深圳市国际化街区建设重点工作指引(2019—2022年)》,提出全面启动“国际化街区”创建,首批创建的20个国际化街区将遍布全市10个区(新区),并着力将产业规划、营商环境、人才引进以及世界多元文化融入街区建设与管理。 四是突出治理的数字化。作为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深圳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切实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赋能。深圳2012年开始实施“织网工程”,2013年成为全国首个“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市”,2017年信息社会指数蝉联全国各大城市首位,2018年提出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八届(2018)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称,深圳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达76.3,位居全国第一。
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根本保障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正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广东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悉心指导的结果。从宝安撤县建市到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从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一锤定音;从经济特区“要不要继续特下去”到中央明确提出“三不变”方针,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示“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党中央举旗定向、英明领导,是深圳改革开放一路前行的“灯塔”。在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和重大历史进程中,党中央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非凡的气魄带领深圳人民不断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深圳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历史还将证明,只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就一定能确保深圳在创建先行示范区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当前,必须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全过程,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中落地生根并结出丰硕的成果。必须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着力激励特区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切实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先行示范区建设这一伟大社会革命。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全面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YZD13)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责编/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