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正己、立德乃是中国人“做人做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做官先做人,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人做好了,才有资格去做官。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是一条绵延不断的思想主线,是中华文化的底色,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诚然,封建官吏与现在的领导干部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些道理对今天官员的做人做官理政,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做人之于做官,正如修身之于平治天下,身之不修,何以治国平天下;就像精神信仰之于肉体,没有精神信仰的支撑,就会只剩下无所归依的行尸走肉;就像大地之于高楼,根基不牢,大厦就会倾覆。对官员来讲,修身做人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它是为官为政的头等大事,丝毫不能放松。为人不正,为官必邪;为事贪鄙,为官必腐。
《孟子》中说:“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意思是说,只有仁爱的人才适宜处在较高的位置上;不仁爱的人处在较高的位置上,就等于把他的劣迹传播到群众中去,带坏整个社会的风气。这里“仁爱”就是对人的品德的基本要求。《周易·系辞下》云:“德不配位,必有灾秧。”就是说如果一名官员,品德不够,不仅给国家、人民造成损失,自己也会受到惩罚。因此,要想做好官,首先得做好人。
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有大小,职务可以有高低,但人格不能低。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人给为官者作了这样的界定:清官无私、好官无畏、昏官无信、贪官无耻。清官并不是做了官后才清廉,而是首先应当具有无私的品格,然后为官才能清正廉洁。同样,贪官也是因为抛弃了做人的廉耻之心,才在官位上以权谋私,贪得无厌。由此可见,好人才能做好官。没有好的人品做底子,缺乏做人的基本品德,就会人品不端、德品不修、官品不正,一旦权力在手,势必生邪心、走歪路、办坏事。
有好的人品,才能使为官者忠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永不懈怠,才能在各种思潮激荡和政治风波中明辨是非,看清主流,矢志不移地站在党和人民一边;有好的人品,才能使为官者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勤政爱民,真心实意为公众做事,才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在看到群众有困难时不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有好的人品,才能使为官者遵纪守法,保持人格和气节,慎用手中权力,才能经得住权力、金钱、美色、人情等的考验。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