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人生 > 正文

王杰:清廉的官德源于知耻

中华文明一直高度重视礼、义、廉、耻等道德品质。我国传统文化始终把“知耻”当作做人的底线和自我修养的起点。人只有对自己的言行有羞耻之心,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什么是“耻”?耻就是羞愧、内疚。如果说廉能让人有所不取,那么,耻则会让人有所不为。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孔子说“行己有耻”。这里的行己有耻,就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有羞耻之心。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耻是第一位的。一个有了羞耻心的人,才能知荣明耻,知道底线在哪里。这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知耻之心是人的天良所在。试想,当一个人起一恶念时,便会生羞耻之心;当一个人行一恶事时,便感到愧疚恐惧,有羞耻心愧疚心恐惧感,往往就会制止内心的邪恶念头。知耻是保全一个善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所以说:“耻可以全人之德”。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荣辱观是知耻的前提,知耻心的培养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从个人来说,一个丧失自尊心的人是很难知耻的,一个不明是非、善恶、荣辱的人是很难知耻的。

知耻是做官做人的底线。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为天下贵,还在于人有理想有思想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人之为人的底线除了道德礼义良知底线外,还有廉耻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事做官先做人,会做官,未必会做人。自古以来,“廉耻”都是评判一个官员是否称职的标准,廉与耻常常放在一起来加以运用和考量。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知耻是其他行为规范的根本,礼义廉、忠孝悌皆是建立在个体知耻的基础之上,道德良知的约束之下。人做出有悖礼义道德之事,其根源就在于没有知耻之心,毫无自知之明,认识不到自己行为失衡的病端。

知耻是官德的压舱石。廉耻之心,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领导干部有廉耻之心,社会才会有良好的风俗。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事实都证明:廉耻心对从政者行为具有明显约束和激励作用。从政者要从知耻明辱开始,要珍惜自己及家人家族的名声,免得被百姓指责,免得在历史上留下污点。为保名节就要做到一尘不染,防微杜渐,不能有贪腐的“第一次”,切不可因小失大。“廉耻之心,立人之大节”,领导干部应该谨记。

清廉的官德源于知耻。为官能做到廉洁俭朴,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大智慧。廉耻是一种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在古人看来,它比法律更重要。在当今社会,其现实意义也不可小觑。我们需要这样一套价值观来教化、塑造人们的内心秩序,当内心世界梳理得井然有序时,外在行为也就会随之得到有效的规范,社会治理的任务也才能从根本上完成。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翟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