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电视剧创作导向

核心提示: 电视剧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评判标准,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现状与审美需要,将时代发展、观念演变、文化流变融入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艺术展现中。此外,电视剧创作还要坚持创新性,关注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注重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新颖性,强调宣传与播出方式的多样性。

【摘要】电视剧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评判标准,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现状与审美需要,将时代发展、观念演变、文化流变融入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艺术展现中。此外,电视剧创作还要坚持创新性,关注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注重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新颖性,强调宣传与播出方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电视剧 艺术创作 “人民性”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电视剧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自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我国诞生以来,因其家庭化的观赏特征、通俗化的叙事、逼真纪实性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涌现出诸多优秀的、有感染力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可以说,相较于电影、舞台剧等艺术形式而言,电视剧受众广、影响大,是与普通民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形式。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提升,电视剧制作也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数量与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近年来,在“快餐文化”兴盛和资本的裹挟下,电视剧制作存在同质化严重、剧情脱离现实、立意含糊且艺术表现拙劣等问题,其所应遵循的“人民性”被忽视。电视剧创作陷入到追求速度与经济利益的粗制滥造的怪圈中,导致数量多但质量却分化严重的电视剧产业乱象。如何遵循电视剧创作的根本原则,坚守“人民性”,切实有效提升剧作的艺术水准,已经成为当前电视剧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电视剧创作要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的信仰与风俗、人文与气质都呈现出特有的风貌。作为普通民众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电视剧要致力于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骨与精神,把“民族性”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评价标准。

从历史资料中选取素材进行再创作是电视剧创作经常会采用的艺术手法,历史剧也成为电视剧创作中展现“民族性”特征最为明显的表达形式。我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比如,电视剧《雍正王朝》遵循“基本还原历史真实”的创作原则,不捏造、不篡改,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尽量贴近真实,并力求予以立体多维的呈现。同时,这一作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有节有度的艺术创作,调整了史实中过于平实的部分,将矛盾冲突予以集中展现,突出对忠义的推崇和对奸恶的批判。《雍正王朝》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其影响,《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历史题材影视剧相继出现,推动了历史剧创作的热潮。然而近年来,以穿越为主线的电视剧掀起了一阵风潮,此类作品将所谓的情爱作为情节构成的重点,整体而言,主旨单薄,情节严重偏离历史,而且从服装、造型及道具,到语言运用、时代风貌的展现上都漏洞百出,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观众。更需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影视剧所传递的歪曲的价值观以及对于历史的扭曲展现,给青少年观众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为此,相关部门对宫斗剧、穿越剧等借助历史之名而庸俗叙事的剧作实行了“禁播”“限制拍摄”等措施。但究其根本,最关键的还是电视剧创作必须把尊重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重要原则与标准。

除此之外,电视剧创作更要以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创作导向,敏锐地感知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径,记录时代脉搏下的民族精神之魂。比如,2018年的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那些先锋者的探索与尝试、成功与失败,他们的倔强和坚持具有时代特征,也更有着中华文化的印迹。再如,近期上映的电视剧《一诺无悔》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为原型,将目光投向了基层,展现了廖俊波在政和县任职的诸多场景,描绘其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呈现出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党员干部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电视剧创作要坚守“人民性”,以现实生活为素材

作为一种通俗叙事的艺术体式,电视剧根植于生活、来源于现实、服务于大众。因此,在电视剧创作中,“人民性”的实现体现在将普通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作为素材,创作出贴近民众生活、符合民众审美诉求的作品。

电视剧创作坚守“人民性”,体现在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现状与审美需要,将时代发展、观念演变、文化流变融入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艺术展现中,推动现实主义剧作的涌现。在过去的十年间,电视剧发展经历了一个喧嚣而多变的过程,本应是电视剧创作主流的现实主义剧作受到了诸如宫斗剧、仙侠剧等类型作品的冲击。2017年以来,现实主义剧作逐渐有回暖趋势,出现了一批“平民化”的优秀作品。比如,电视剧《小欢喜》播出后,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剧中所展现的面对高考压力的孩子们的生活,是当下中国教育的荧屏缩影,也唤起了观众对于高考的记忆;而且其中对于普通中年人琐碎生活的记录,更是让诸多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暖色调的平民化的解读与呈现,像镜子一样映射出普通人的过往、现在与未来,该剧在收视与口碑上都获得了极佳的成绩。

除此之外,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对于农村风貌的展现也逐渐改变了过往停留在“荧屏中的想象”的虚幻面貌,切实做到将紧扣时代脉搏与聆听农民声音紧密结合,把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搬上了荧幕。比如,以脱贫为主题的电视剧,从2014年的《马向阳下乡记》到今年先后播出的《遍地书香》《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作品,都聚焦于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如实展现农村风土人情的同时,将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冲突等实际问题予以呈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与时代性。

电视剧创作对于“人民性”的坚守,还需重视人物塑造的生活化,避免脸谱化、平面化,要真实地反映出人性与人情,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玄幻类的电视剧中所充斥的远离现实生活的人与事,大量的类型化、虚幻化的人物设定以及匪夷所思的种种行为,创作者自以为完成了戏剧性的构建,殊不知已走向了庸俗化的歧途。电视剧塑造的人物并不需要多么传奇,性情更无需完美,往往越是不完美的普通人的故事越能吸引观众。比如,在2019年电视剧《都挺好》中,剧中苏家三兄妹以及围绕在他们周围的诸多生命个体,个性饱满、立体且富有张力,每个人物都是身边的你我,这样接地气的真实演绎,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其核心在于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选择普罗大众的真实故事作为素材,即便是微小的个体,也可从中窥见波澜迭起的时代、深沉的家国情怀与透彻的人性。

电视剧创作要坚持创新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电视剧创作与传播所呈现的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创作者一方面借助于剧作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受众亦有着被关注、被倾听、被表现的文化诉求。因此,电视剧创作要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首先,电视剧创作要关注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娱乐方式的丰富与多变,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年轻受众群体的消费需求旺盛、审美要求较高,更喜欢节奏分明、时代感强的青春题材剧,或是情感真挚、剧情具有张力、富有文化底蕴的历史剧,其他如刑侦等题材的剧作也比较受欢迎。因此,关注年轻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意味着执着于校园、青春、偶像等类型的作品,而是要注重剧集制作的精品化与创新性,挖掘精神内涵。

其次,电视剧制作要注重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新颖性,强调宣传与播出方式的多维性。在电视剧发展历程中,一旦某类题材作品收视良好,必定会引发同类作品蜂拥而至,导致剧作存在同质化、消费化的创作倾向。电视剧创作必须要重视受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并“精雕细琢”。比如,2020年5月播出的《三叉戟》是一部刑侦剧情片,与过往同类型作品不同的是,它所选择的是三位中年警察,聚焦于性情迥异但都铭记责任、颇有担当的三兄弟的形象塑造,着力于普通警察日常办案的过程。同时,流畅不拖沓的情节、演员扎实而有层次的表演,获得了不少好评,其陌生化的处理方式符合受众的审美诉求,打开了公安刑侦剧创作的思路。

此外,电视剧的宣传与播出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推进台网融合的播出模式,让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的渠道,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