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居民就业,是“六保”的底线、“六稳”的关键,也是统筹“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基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对进一步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靶向准的援企稳岗措施,就业优先政策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保居民就业工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需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系统谋划,精准发力。
首先,精准施策保市场主体平稳运行。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我国各类市场主体超过一亿户,是承载居民就业的基本面,可以说,保市场主体就是在保就业、保民生。长期来看,我们要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激发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好地为保居民就业提供支撑。当前,关键是要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因时因势精准落实各项纾难解困、援企稳岗的政策措施。
一是精准分析各类市场主体受疫情影响的具体情况,以“稳大、保小、扶新”为原则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大型企业的支柱带动作用,推动其转型升级,加大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的力度;增强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支持政策要突出救急纾困;扶持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互促共生、协调联动、健康发展。
二是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因时因地因企制宜,推动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加快向新领域聚集,尤其是要完善金融要素保障。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应把保市场主体作为优先选项,在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持续增加的同时,重点解决好银企互信问题、融资成本问题、中小企业授信问题、债务风险问题等,组织实施好逆周期调节,保持合理宽裕的流动性和稳定宽松的金融环境,加大对“无还本续贷”“银税互动”“应急转贷”等政策的解读和推广力度,努力为小微企业、科创企业“雪中送炭”。
三是精准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在确保现有政策落地见效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引导土地、劳动力、金融资源、科创资源等向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倾斜,推动生产率提升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预防和减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条件下可能会短时出现的资源配置扭曲问题。
其次,精准施策保障重点群体就业。保居民就业的关键是聚焦重点群体,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精准施策。
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重在精准对接国家就业优先政策。一方面,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用好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等优惠政策,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另一方面,贯彻落实鼓励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实施好“特岗计划”等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就业创业。同时,精准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加强个性化指导,通过建设“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开展网上校园招聘活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加强人才供需对接,为高校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求职技能指导等,引导他们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
做好农民工和贫困地区劳动者的就业工作,要精准实施因人分类帮扶的相关政策。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发挥人力资源机构的市场优势,精准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发掘当地就业岗位,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规模。
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需标本兼治。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长效机制等措施,切实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围绕就业困难群体学历及年龄特点,结合其技能提升意愿及就业诉求,开展全方位、靶向式的精准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困难群体的自主就业创业能力;立足长远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形成稳就业的长效机制。
再次,精准施策激发数字经济促就业的潜能。当前,做好促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精准发掘数字经济扩大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一方面,要推动数字经济更好孕育新职业。不断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加新职业。
另一方面,需精准把脉,破解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数字经济孕育了大量的新岗位、新职业,这些领域的人才供给却跟不上,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如何精准破解这些难题,是激发数字经济扩大就业潜能的关键所在。长期来看,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将催生对新兴领域人才和技术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数据人才引进、培育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促进人才的高效汇聚和流动,为激发数字经济扩容就业“蓄水池”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赵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