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为了人类文明进步,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 李迅
近几年,我走访了200多所大山里的学校和远离内陆的外岛学校,深入特殊学校,也调查研究城区的薄弱学校,与这些学校的师生交流,还到一些贫困家庭中了解学生的情况。所见所闻所谈所议所察,我内心深受触动。师生们能在崭新的校舍中学习生活,那是国家改薄工程的成果;乡村孩子健康泛红的脸庞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是国家资助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的结果;各级政府大力保障乡村教师待遇,社会各界也共同努力,形成强大合力。在远乡僻壤的一户贫困户家里,女主人诉说着不久前她儿子就读的集美大学青年教师长途跋涉专程来家里探访,话语中荡漾着愉悦,既是对生活充满信心,也表达着感恩之情。乡村小学里,总能见到那些大学生志愿者热情地支援教育,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和身先力行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新成就。
实地走访,深入调查研究后,我感受到教育脱贫要完美“收官”,还需加固“精神、精准、精细”这三大支柱。
精神生活需要是摆脱贫困之要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指出,人类生活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教育脱贫攻坚尤其要致力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迅猛发达,而内心孤单寂寞的学生丝毫没减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悲剧时有发生,这怎不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我欣喜地在闽赣交界处看到一所令人血脉动荡的小学。这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穷乡,一些年轻力壮的父母,远离故土,到城市中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将义务教育适龄的孩子留在家,托付给老人、亲戚或朋友,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为了能让这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老师和学生学习在一起、玩乐在一起,老师深知,没有父母的陪伴,小孩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弱, 思想感情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一些疑虑、陌生,甚至不信任。老师们探索出一条教育模式,称之为“真爱 6+1”,即晓真情、绘真景、系真爱、育真人、懂真规、吐真言;“1”就是学一项艺术技能。
“晓真情”,从字面上看即知晓学生的真实情况,然而不仅仅是这样,学校随之推出一系列的系统工作,成立关爱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制订计划,认真实施,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以班级为单位认真调查落实,摸清学校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的人数;设立“代理爸爸或妈妈”,让这些贫困学生、留守儿童都能找到结对“代理爸妈”,由这些“代理爸爸、妈妈”逐个到户调查摸底,了解真实情况,掌握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及相关信息。学校建立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信息库,形成关爱网络,便于“代理爸爸妈妈”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实施全方位的关怀。
“绘真景”,即把家长外出务工的真实情景在学校宣传栏中再现,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明白父母务工的艰辛,体会到父母远离孩子出外务工,不是抛弃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的爱,并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励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自强不息、刻苦学习,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我看到学生借助学校视频电话和远方家长亲密交流的动人情景。学校把这些珍贵的图片做成励志墙。
“系真爱”,即通过构建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注的“四位一体”关爱网络,多途径、多渠道关爱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发挥好“代理爸爸”“代理妈妈”的作用。由乡(镇)政府或学校牵头,组织乡(镇)干部、教职工当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每个“代理爸爸”“代理妈妈”代管1名贫困学生、2—3名留守儿童,做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按照“四管、五必访”(四管:管思想、管生活、管学习、管身心;五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情绪不好必访,学习成绩下降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迟到早退必访)的要求教育、管理好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保持家校联系畅通,建立“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之家”。这个“家”不仅能跟亲人电话及网络视频,还举行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派对、亲情聚会、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中开展“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系列主题活动,“同一本书阅读PK赛”“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活动和“我成长、我快乐”演讲比赛等,以元旦、六一等节日为契机,为每个贫困学生、留守儿童送上节日礼物,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学校这个大集体的温暖。
“吐真言”,即学校开展的征集学生心愿卡活动。鼓励孩子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愿,把每一张心愿卡作为一扇与外界交流的心灵窗户。老师根据这些心愿分成三类:大心愿(指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小心愿(指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帮助下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和微心愿(“代理爸爸”“代理妈妈”就可以完成的)。把心愿卡摆放在学校固定的场所,让老师们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身心健康,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尽最大限度实现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的心愿,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种种努力就是要让每位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充满阳光,让他们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脱贫攻坚中很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而这所小学的老师仍然想方设法把关爱送到每个孩子。5月11日,我省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学生复学,这所学校对全体返校复学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学习情况、身体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排,特别对133名留守儿童、18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其中11名留守儿童)进行点对点逐一访谈,并积极开展“真爱6+1”结对关爱活动。没有出现因疫情致贫的现象,学生思想健康向上,精神状态饱满,学习兴趣浓厚,复学工作平稳、安全、有序。这所乡村小学创造的“真爱6+1”行动,被许多地方学习借鉴。
这所乡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教育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之路,值得我们深思。毛泽东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 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精准助学是教育脱贫之效
助学行动一直是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使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贫困生的全面覆盖。这些年,福建省每年都安排20多亿资金用于学生资助!
全军十位挂牌英模、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新年致辞中提到的七个闪亮名字之一林俊德将军,就是50年代受到国家助学金帮助在福建永春一中和浙江大学完成学业的。
林俊德将军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年少时与助学贷款和学校资助有过一段不解之缘。林俊德的家在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距县城30余公里,因他家境贫寒是人民助学金助他在永春一中读完中学。1955年7月,林俊德以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是永春县介福乡信用合作社本着济困助学的初心,大胆创新,选择以林俊德的母亲作为借款人,快速审批通过了贷款申请,向其发放了50元的助学贷款用于支持林俊德完成学业,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钱呀!同时永春一中也资助了20元助学金。靠着这笔钱,林俊德坐了三天的汽车,挑着行李赤脚踏入美丽的浙大校园。在大学期间,林俊德感恩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发奋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走向了报效祖国的最前沿。直到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不久,林俊德寄回一封家书,家书中夹着自己多年积攒下的工资,这才把这笔贷款还清。林俊德生前常对别人谈起自己的“三个没想到”:没想到一个山村穷娃,能够有机会上大学;没想到这么一点贡献,能够当上将军;没想到这么一点成绩,能够评上院士。国家资助帮助林俊德走出大山、踏入校园,使他的前途命运出现关键转机,也将林俊德的人生与资助事业联系在了一起。
“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资助工作者的信念!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福建资助人秉持信念,一代接一代不懈努力着!
去年夏天,我在朋友圈上看到学生发布的一条消息,一位刚刚考上大学的学生因母亲突然发现得重疾,家庭经济遭受重创,同学们正帮助筹款以助其顺利上学。我震惊了!当一个具体家庭有燃眉之急却无处可解时,受到的冲击是百分之百的呀!后来,经过省资助中心主任的协调,终于得到了解决,但我深感到我们的资助工作还需更精准、更及时。
“坚守教育初心 践行资助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福建资助人寻得兴业银行的帮助,着手构建学生资助智慧云平台,这是福建资助人新的探索。试图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期联动医保、学籍、人社、残联、扶贫等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精准资助到智慧资助,以达到迅捷预警、适时资助、智慧精准、有效监管。“智慧资助”以期实现这些工作目标:一是制定一个指标体系,科学认定资助对象。根据福建省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指标体系,从家庭收入、财产、支出等方面进行赋分,客观反映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共享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为实施智慧资助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是建立一个智慧系统,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可自动识别建档立卡等特殊群体学生。学校在学期初把本校录取的新生信息和非起始年级学生信息批量导入智慧资助系统,系统根据部门共享的数据,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家庭、残疾、孤儿等特殊群体学生,确保建档立卡等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全覆盖。系统可自动对非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排名,自动分析扶贫等部门共享的数据,根据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指标体系赋分,合成分值,并进行排名,学校按照排名情况进行资助,有效防止低收入家庭因学致贫和刚脱贫家庭因学返贫。系统可自动对高中和高校的国家助学金进行分档,根据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等特殊群体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排名情况,自动确定资助档次,为学校进行班级评议、确定资助档次提供参考依据,提升精准资助水平。系统可自动推送受助学生名单,根据学生贫困类型和家庭经济困难排名向学校自动推送各类受助学生名单,为学校精准确定受助学生提供参考,帮助学校发现隐形贫困和假性贫困学生。系统可自动分配资助资金,根据上级下达资金数和本地配套资金数,结合精准识别的特殊群体学生数量、家庭经济困难指标排名等,自动把本学期应发资金分配到学校,克服了按照学校学生数平均分配资金的弊端。三是集成一个资助智库,实现资助精准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实时动态掌握资助情况,实现在线监管,辅助决策。建立学生资助知识库,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科学规范化。在线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及资助育人工作,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让国家资助家喻户晓。
精细是教育脱贫完美“收官”之范
就精细而言,教育脱贫攻坚既有物(硬件)的层面,也有人(教师与学生)的层面。
在乡村学校与教师们交谈中,深切感受到他们对现有待遇的改善既有欣慰更有期待。他们期待能有机会经常走出大山,走进城区参观学习,感受祖国的日新月异,接受新知识的洗礼,再回来与学生分享,在教育教学中呈现;他们期待职称评定能更加顺利,不因机械的指标控制而每每望眼欲穿,特别是那些因其出色的教学方法而能留住孩子的优秀乡村教师。
假设一所乡村学校建校初按300个学位确定教师编制和职称的比例,十几年后,这所学校学生实际数仍然是300人,但存在部分教师退休了,又未及时补充新教师的情况,那现有教师的工作量势必不断增加,待遇却未提高。在职称晋级方面,因高职称的年长教师未达退休年龄,无法空出职数,年轻教师也无望晋级。习近平主席指出,对扎根乡村的教师,要给予更多关爱和培养。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为他们做点实事。
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精细点还在于要对贫困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以攻克“辍学”这个难题。调研发现,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感受不到知识的力量,常常因课堂上理解不了,课后难以完成作业而导致厌学。美国作家海伦·阿巴兹著的《贫困生的有效学习》从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角度对如何提高贫困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提高个体贫困儿童的学习技能,而且为消除贫困、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值得我们借鉴。
为妥善解决农村小学生远距离上学问题,2012年我省教育厅停止“撤并”小规模乡村教学点,同时要求乡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全面覆盖乡村教学点。福建省周宁县七步镇的岭头小学是该镇唯一一所农村教学点,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目前该校只有一位教师和一位学生。这位学生今年就读三年级,学习接受能力有限。母亲患精神疾病,病情反复不定,常年治疗,父亲在县城打工,哥哥在外谋生,不常回家。七步镇的中心小学给予了这位孩子全方位的帮助,疫情期间安排教师上门了解学生在家学习及生活情况。复学后,组织体育、美术教师送课到岭头小学,弥补这位学生学科知识缺漏,为他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帮助。之后,七步中心小学还将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送课到该校,进行常态化帮扶。
福建省福安市穆阳中心小学
打通乡村学校孩子升入优质高中的通道,这是必须面对的。虽然市县的中招统一划线录取体现的是公平,然而对于乡村学校,因教育资源的不均,必然存在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用统一的划线对待这些学生其实就是不公平。虽然有定向生计划,但降分幅度与九科中考总分相比,怎样才更合理,这有待我们更加认真地研究。前些年,一直有不少乡村学校初中毕业生零升入当地优质高中。为此,福建省在2018年明确提出要求,农村初中校和无选择生源薄弱校必须有一定比例升入当地最好的高中,“让孩子看到希望”,这是教育必须要做的事,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从硬件层面而言,也许不会有杜甫“卷我屋上三重茅”之叹,但就校舍方面,是否还存在乡村学校规范建设中有遗漏的地方,如厕所的改造是否符合要求,体音美教育教学器材是否齐全等现象?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伟大时代,我们有幸见证几千年文明古国实现全面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奇迹,我们有幸参与其中并为此付出智慧和汗水。正因此,我们更要肩负此任,砥砺前行!
(作者为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