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学校的重要生产力,决定了学校的教育品质和育人质量。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力求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成长。那么,如何结合新课程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的课改之路?这是学校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学校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是在首都“加大市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北京新教育地图”的教育背景下,丰台区教委根据“内升外引”战略,引进高校进行联合办学的第一批学校。自2013年成立以来,学校以“回归本真,做纯净教育”为引领的核心理念,提出“一个学校,一个时代”的办学目标,积极构建“三元全息课程”体系,基于“尊重人的生命发展价值,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学习科学”的育人价值,在遵循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合理设置九年一贯的整体课程,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培养全面发展、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天地学子”。
顶层设计,尊重人的生命发展价值
作为学校教育理念与学生个体成长的连接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学校依据三元价值分类与全息认识论进行了顶层设计,以“三元全息课程”为支点,尊重人的生命发展价值,撬动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博士提出:“无论是人的价值结构还是教育的价值结构,其原点都是人的元价值,人通过教育实现了工具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也就实现了人的生命价值。”按照杨博士的价值理论,学校依据人的价值分类层次(生命的价值、社会生产的价值、社会生活的价值)和教育价值分类(生产发展的价值、培养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的价值、人的社会生活价值的实现价值)进行理论建构,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目标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教育价值理论的哲学回归,“三元全息课程”致力于服务人的发展,注重课程开发的多元整合,构建穿越传统边界的开放性课程,专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而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奠定基础。
而“全息”源于1948年物理学的激光摄影技术,后来被广泛迁移到各个领域并且赋予新的内容,基本含义为:点中有面、面中有点;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相同信息;部分包含整体全部信息。全息理论在社会学和教育学中也得到了经验性的迁移和运用。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全息认识论来看,核心素养就是人的全面素养的基本全息单元,这也意味着这种素养的全息单元可以结构性复制到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或结构中。杨志成博士将全息原理迁移到人类的认识过程,构建的全息认识论也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理。一是人类认识的全息结构原理,二是人类认知的全息发展原理,三是人类认识的全息重演原理。
学生在“三元全息课程”中快乐成长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结构的系统认知,学校重点关注人的生命发展价值,积极探索与校情、学情、生情、师情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三元全息课程”体系,围绕“个人与健康”“社会与人文”“自然与科学”三元领域提升学生的天地胸怀和家国情怀,以此打破学科壁垒,打通学段界限,穿越学科边界,实现课程的融通与整合,建设一批精品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育人合力。其中,“个人与健康”领域内涵:养成锻炼习惯,掌握一些运动技能方法,懂得保健知识,形体健美;拥有阳光心态,意志坚定,积极乐观。“社会与人文”领域内涵:领悟、传承民族文化,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识广博,有民族情怀;敏于感受艺术世界,乐于参与艺术创造,情趣高雅;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维护人际和谐、合作交往的能力,富有国际视野和包容世界的胸怀,勇于担当。“自然与科学”领域内涵: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乐于探索科学问题,能够收集处理信息、设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开拓等多种能力参与学习、生活和自然探索;尊重科学,求真务实,有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为了便于理解与评价,学校秉承北京教育学院“顶天立地”的办院精神,提出的育人核心目标“具有天地胸怀和家国情怀的天地学子”进一步细化为 “九大学子”,对应“三元全息课程”领域:健体学子、阳光学子、敬业学子;博识学子、乐群学子、文艺学子;求真学子、创新学子、巧手学子。对于学校教师,对应三元领域,提出“为人之师”的九大修养,文化修为:儒雅之师、活力之师、仁爱之师;学术素养:智慧之师、博学之师、通达之师;专业技能:求是之师、创新之师、谨修之师。另外,面向学生未来,学校 “三元全息课程”打通“一横一纵一环”的立体道路。一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必修、校本选修课程有机贯通,以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式整体推进,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可选择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横向贯通。二是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知识内在逻辑顺序,让课程内容合理、科学地产生关联,实现中学、小学学段间同一领域建立纵向贯通。三是在三元交叉领域实现四个融通,即学科间越界融通、课程与生活融通、学段与学段融通、学校与家庭融通。
在“三元全息课程”目标总领下,学校确定了包含课程领域、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编号、课程功能、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方式的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一脉相承,通过基础类、拓展类和综合类课程层层递进,尊重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根据课程领域,增加体育、科学、阅读、实践创新等课程所占比重,补充大量选修课程,人人参加社团活动。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科学学科等课程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同时整合上课时间,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划分为不同时段,根据学科特点,安排每天一节20分钟微课(经典诵读+益智课),5节35分钟小课,2节60分钟大课,灵动安排,让每名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共享生命成长。
课程改革应该为每个生命成长搭建平台,让每个生命都得到尊重和体现价值。学校建构“三元全息课程”的顶层设计所遵循的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发展价值,让每个生命都体验到快乐与精彩。
一以贯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课程教学改革在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引领下,关键在于课堂实施,在于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学校着重从“三元全息课程”建构走向“全息课堂教学”落实,全息课堂、全息课程、全息教学、全息教师等概念均可一以贯之,使每一节课都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全部信息,能够体现所在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整体学科逻辑,从而能够通过每一节课撬动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情感和认知发展,助力学生终生发展,实现全面持续的育人目标。
在此过程中,学校全息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了全息课堂的三大原理:全息课堂结构原理、全息课堂发展原理、全息课程重演原理。其中,“全息课堂的结构原理”,强调每一节课都需要有整体的信息,蕴含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因而全息课堂,首先关注整体,备课最小的不是课时,是单元。围绕单元核心,通过一至两个小的全息元,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全息课堂发展原理”,是把每节课都当成是一个种子,本身具备了全部素养的时候,学生就具有了长成大树的条件。“全息课程重演原理”,重演了认知学科核心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与过程。全息教学是尊重教育、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教师抓住学科中的核心元素,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和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更好的理解、决策,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迁移应用知识。
以三元全息的三大原理为出发点,在“个人与健康”“社会与人文”“自然与科学”三个领域内,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并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结合起来,建构“课程群”以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群建设是一个课程融合与分解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融合是为了打破教学资源的壁垒,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显示办学特色的新内容。通过建设新课程群,更新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切合社会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另外,学校在跨领域课程群建构方面,关注教育与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助力生命的拔节。在超领域课程建构方面,学校基于课程,又超越于课程。面向未来,学生需要真正的开放、不受时空限制的超学科课程,这是一种富有问题驱动的探究合作、自主的、真实的学习。
在“三元全息课程”实施路径上,学校紧紧围绕三大领域实施科学有效的操作策略。在“个人与健康”领域,学校为了培养健体学子,在课堂上坚守“贯通培养,越界整合”的原则,坚持学科与特长的结合,必修与选修的贯通,学科与学科的整合,校内与校外的交接,开设了韵律舞蹈课、体能课、羽毛球课、网球课等小学体育特色课程,还有趣味健身操、双截棍、体育舞蹈、有氧舞蹈、瑜伽、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以及健康密码课、排球、足球、网球、武术、跆拳道、舞蹈、空竹、围棋、桥牌、行进旗队等选修课,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技能。尤其是,学校综合课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体育学科与语文课、外语课、地理课、生物课等学科进行知识的跨界整合,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如,初中开设西班牙语课,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西班牙民族舞蹈学习以及击剑运动体验。另外,学校以“融入文化,张扬个性”为追求,通过“两操一晨练”以及每年两次全校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全员运动的良好局面。学校在课后坚持“作业干预,运动延续”的理念,精心为学生设计体育作业,通过照片、填写运动记录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假期体育运动情况。同时,学校为了培养阳光学子,自主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爱商课程”,将课程结构设置为爱自己、爱他人和爱生命三大领域,包括主题课、活动课和电影课三种课程形式。主题课围绕三大领域,每个领域设置三次连续的主题课,如爱自己的典型课例为《我的优点》《我的缺点》《我的特点》。除此之外,学校心理工作室每学年之初都会对小学一年级和初一新生进行心理筛查,撰写心理测评报告并反馈给学校。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学校心理课程工作组还对4-6年级学生设计了一份校园欺凌问卷,对学校的校园欺凌情况进行调查,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每学期,家长学校都会聘请专家为家长普及心理知识,和家长一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学校还建有心理沙盘室,发布电子版的咨询预约通知,定时开放,接待咨询学生。
在“社会与人文”领域,学校注重博识学子、文艺学子、乐群学子的培养,强调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其中,学校艺术课程融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学校文艺学子的培养路径: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以艺术专业主题活动为引领,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我们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全面优质发展,让每个孩子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拥有自己的表现舞台,发挥专长,建立自信。学校先后成立“三原色”工作室、汉字与书法、打击之乐等6个艺术社团,这些社团对于那些既有浓厚兴趣,又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学校坚持开展十个“一”活动,每周一部电影、一次英语戏剧表演,每月一次艺术讲座、一次艺术体验,每学期一场文艺演出、一次文艺学子评选,每学年一次师生书画展、一次艺术活动月、一次班级合唱比赛、一幅绘画长卷(全校学生绘制)。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丰台区少年宫十项技能大赛、丰台区艺术节、北京市艺术节等各类比赛,涵盖舞蹈、声乐、戏曲、朗诵、书法、绘画、剪纸等14个项目,每学年还为学生出版绘画集《童心天梦》,收藏学生原创书法、绘画作品。
在“自然与科学领域”,学校主要培养求真学子、创新学子和巧手学子,指向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的实践创新。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学校抓住各种时机营造浓厚氛围,积极主动与科技馆、博物馆建立长期联系,使其成为学校科技教育基地。同时建立生态园,在动手观察、喂养、栽种的过程中了解生物与自然。学校还引入恐龙星球科技课程、设计思维课程,开发益智思维课程与巧手制作课程,在实践体验中获得发展。学校设计整合课程,利用艺术与科学、文学与科学、生活与科学之间的全息思想开展教学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每年一次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学校开展了自然笔记、航模比赛、科技嘉年华、红领巾相约科技梦等课程延伸系列活动,积极参加丰台区及东高地科技馆组织的各种活动,成绩显著。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教育与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系,学校把促进生存能力的提高和人的生命发展作为教育关注的第一价值,在不同年级开设了劳动课程,小学低年级学生每人都在班级有劳动岗位,中小学年级学生每人都在班级和走廊认领劳动任务,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在班级和校园有服务岗位,初中学生都在班级和社区有服务责任片区。种植蕴含劳动,学校以种植课程为切入点,让小学生在学校校园内种植农作物,初中学生在社区种植中草药。我们结合学校每年的“丰收节”,让师生共同品尝劳动果实,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以贯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是三元全息理论下的课程——个人与健康、自然与科学、社会与人文,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认识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诉求。
驰而不息,尊重教育学习科学
古人云:“为之须恒,不恒则不成。”在课程开发上,学校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才有今天学校课程资源丰富而兼具教育学习科学内涵。正是如此,学校建构的“三元全息课程”体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习科学,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初步显现育人成效——2015年,学校被评为丰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质校”,2016年学校被评选为“京城百所特色校”“京城最具幸福感领军中学”;2017年学校获得丰台区中考优质校和丰台教育突出贡献奖,成为丰台区卢沟桥教育集群牵头校;2018年,学校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和“丰台区中考优质校”;2019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国家级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已然成为一所现代优质品牌学校。
开发和学校与之相适应的特色课程,必须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为课程服务。一直以来,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开发课程基地,创建课程实验室。学校与社区联手,借助社区资源开展农耕课程;与图书馆联袂,开发图书馆课程。学校教师团队是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力量,学校开发的《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和绘本课程、情商课程,都是基于教师自身智慧创造的课程;学校理事会、社区以及家长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伙伴力量;校外机构人员与课程的引进使课程的开发变得更加丰富。我们家长学校的菜单式培训课程和家长讲堂(进班上课)已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实现了家长资源、家校合作的双赢局面。同时,为了课程顺利推进,学校设置学术指导委员会,对学校课程、学校课堂进行诊断、指导、评价,提出设置、开发、实施建议,促进了课程科学深入开展。学校管理组织形成一整套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课程治理体系,非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促进,实现了学校课程生态系统一体化,形成了育人合力,是久久为功的坚强后盾,从而构建了新时代教育智慧的新生态。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撬动核心素养落地。多年来,学校聚焦核心素养,以“三元全息课程”为支点,实现了师生素养的有力提升。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是课程的领导者和执行者,教师课程领导力是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实践的核心要素。学校的“三元全息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就是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一种培养,随着课程的建设,教师的课程意识越来越强,关注学科知识的整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教师意识到学校所有的事情都是课程的范畴,意识到教育的所有环节都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在,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逐渐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领导者。教学中强调呈现真实问题情境,同时特别考虑学生思维梯度,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帮助学生提升从了解、理解再到应用知识的水平。学校的一些特色课程都是老师们在三元全息课程体系的指导下,独立或协作开发的,并且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课程。“三元全息课程”的丰富性、层次性、综合性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多元,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展现、发展和认可。
立足新时代,全息育未来。北京教育学院以“聚焦教育实践”为着力点,遵循教育的价值回归,遵循人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学校设计“三元全息课程”,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让师生共享生命成长。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平等性带来课程与教学的平等性,未来教师将逐步从主导课程走向与学生共同开发和实施课程,师生成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在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我们面向未来教育的变革,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以驰而不息的信念创新走向未来的课程,努力为探索新时代教育走向未来做出贡献。
(作者分别为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校长、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