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国家十一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后,一些地方政府、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企业,都主动地按照教育部的《意见》要求制定具体的措施方案,贯彻落实。作为具有前瞻意识、研究未来教育的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设置超越知识本位、超越学科结构主义的九年一贯制的“三元全息”课程,并确定了在此框架下的研学旅行课程要通过整体规划,开发实现学生学习的全时空和个性化服务,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施背景及意义:“研学一体”发展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课程,是时代所需,也是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本真回归。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路径,能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深度融合。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健康生活与担当等多方面的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正是基于此,我们对中外研学旅行课程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探讨实施的意义和价值。
从研学旅行的起源看,中国古今有之。如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考察风土人情的同时宣扬礼乐文化。唐代高僧玄奘一路向西取经,徐霞客游历而作《徐霞客游记》。到了现代,陶行知先生提出并积极推动“新安小学长途旅行团”进行全国性旅行,一路修行,一路宣传抗日,成为“新旅”。改革开放后,我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研学旅行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是,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更多是从旅游文化角度进行开发和设计。而在欧洲17世纪曾经掀起“大游学”行动,崇尚“漫游式研学旅行”,是贵族子弟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中外研学的比较,我们认为,学校所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必须符合中国国情,积极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北京市《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研学一体,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恰逢其时,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借此契机,我校积极探索“三元全息”框架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通过“研学一体”,着力关注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一体化构建,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以旅行为方式,科学整合,突出“教育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我们适应中高考变革导向,注重对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培养,最终做到让学生运用课堂储备的理性材料,面对实际环境与问题,进行综合解决,从而促进思维和能力发展。
总之,学校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三元全息课程”体系的支撑,倡导学生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契合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要义。
实施研究及方法:“三元全息”培育创新能力
研学,关键在于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中,我们借助“三元全息课程”理论和内容,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和标准,超越学科的界限,创新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综合性研学课程体系。我们积极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研学标准、评价体系,打造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与课例,研究开发多种类型的创新活动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指出,“任何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怎么教(或学)?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这四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也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永恒范畴。我校参照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从课程建构的要素入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相互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在课程建构的各要素之中,课程目标是导向,决定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方向,是课程的内涵和表述。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是主体,体现了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及形式,以境内、境外课程建构模型和策略。课程评价是自我量规与实践反馈,体现了课程育人的维度和工具。对此,我校结合课程建构的四个方面核心要素,依托“三元全息课程”体系,在“回归本真,做纯净教育”的理念指导下,由“个人与健康”“社会与人文”“自然与科学”构成的领域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综合性的、开放的、探究式的研学旅行课程。我们强调“学习者同客观事物的对话,同教师和同学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借助这三种“对话性实践”,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悟生命成长。
在研究方法上,我校通过已有的“研学旅行”教学实践的经验梳理,在“研学旅行”教学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初步设计“研学旅行”课的实施方案。从实际条件与教学需求出发,进行论证、修订和改进,探究具有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并勾画出实践活动课程建构的路径。我们先后采取了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访谈法、课堂式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从而探究研学旅行课程的路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同时培养一支具有课程意识、课程执行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研究调查中,我校依据教学目标,尊重国家课程的设置,借助资源有机整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创新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既有学科特色又兼具综合性特色的一体化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实施过程及效果:“知行合一”丰厚人文底蕴
研学路上,知行合一。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需要,以研学旅行、研究式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与自然,在用脚步丈量世界的过程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知行合一,丰厚学生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热爱科学、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人文底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依据培养具有天地胸怀和家国情怀的“九大学子”育人目标,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的选择和研学实践,撑起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近年来,我校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计划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系统构建了京内场馆研学——国内主题研学——海外文化研学,注重综合性及均衡性。其中,我们带领学生进行国内主题研学,有山西“尧都文化”、山东“儒家文化”、四川“巴蜀文化”、陕西“三秦文化”、安徽“徽州文化”、湖南“湖湘文化”等等,成为研学旅行的最具品牌特色课程。我们还积极探索课程实施的策略与原则,以形成“行前—实践—整理”三环节课程模型,做到行前预知、行中实践、行后整理的 “三环节”。为了保障“三环节”更好地落实,我校精心设计了由教师担任导师,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形成了导师——学长——学员三级组织机构,通过导师指导学长——学长帮助学员——学员反馈导师、学长的“导师学长制”小组模式。以此摆脱了以往单纯学知识、学技能的学习方式,构建起学习主体与客观世界、人际关系等多重对话的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在研学中,我校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不同的项目组,并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而教师在研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发展,不仅建立了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锻炼了教师在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场景中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多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学生成长的精彩。我校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师在市区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多篇论文在相关刊物上发表。除此之外,我校通过打造研学旅行特色课程滋养了学校文化,带动了区域课程建设,其办学影响力不断扩散在行走世界的路上。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面向未来,我们还必将积极建构和完善“三元全息”框架下的研学旅行课程,感受行走中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课堂中去探索、去思考、去寻找生命成长的答案,让研学旅行变成一种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
(作者均为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