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想建党 > 正文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摘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守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更不能轻视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接受党的创新理论这一现实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爱听”“愿听”“听得进”,党的创新理论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不断散发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也才能切实入脑入心,发挥出同心同向的无穷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创新理论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非常重视理论创新,并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与时俱进地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在新时代的集中呈现。党的十九大一个巨大的历史贡献便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如何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深入群众、更好地被群众所掌握,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成为一个不可忽略更不可小觑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只有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入群众心坎里、浸润群众心田中,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切实认同党的创新理论,也才能汇聚起同心向前的无穷力量。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在“爱听”上下足功夫

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党的创新理论正是我们党在长期的事业发展和推进过程中逐渐摸索、逐渐思考的结果。这种摸索和思考只有立足现实、回应现实,只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才能入脑入心,也才能让群众“爱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紧扣群众思想实际、直面群众关切的创新理论才能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只有在群众“爱听”上下足功夫,针对群众心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扣子”“指路子”,给出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说服力的回应,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能走进群众心坎里。

新时代,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踏浪前行,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就必须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人民共识、武装群众头脑。这种共识不是自发形成的,理论所迸发的强大力量也不是自动发挥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回应群众关切、直面群众思想实际,能够真正获得群众的关注。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是最受人民群众关注的,这就需要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能够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给出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说服力的解答。这些解答只有满足群众渴求才能真正走进广大群众的心坎里。只有回应群众关切,群众也才能“爱听”,才能产生强大的思想和行动力量。不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理论只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只能沦为没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书本教条,难以走进群众的心中,也必然不能武装群众。

真正做到释疑解惑,在“愿听”上做足文章

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党的创新理论正是我们党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所进行的总结和提炼。这种总结与提炼只有真正做到释疑解惑,勇于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才能更好地推动实践稳步迈进,也才能不断提升创新理论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也才能真正沁入群众的心田,让群众“愿听”“乐于听”。只有在“愿听”上做足文章,直面群众心中的“问号”和“疙瘩”,给出清晰的解答,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凝聚群众、武装群众,在“润物无声”中变“小合唱”为“大合唱”。

空洞的理论说教不仅无味而且无趣。这种无味不能厘清群众思想上的迷雾,这种无趣难以浸润群众的心田,因此空洞的理论说教不能解决群众“愿听”这个现实问题。要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要在针对性与实效性上精准发力,真正做到释疑解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路径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问号”,对于党的政策、决议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理解的偏差或者思想上的“疙瘩”,这就需要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能够解答群众困惑。唯有如此,群众才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党的创新理论,也才能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过程中“愿听”,也才能入脑入心,不断激发出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力量。

不能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的理论宣讲必然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讲不透党的创新理论便不能完整呈现理论的整体性和思想性,更不可能做到释疑解惑,不能让群众“愿听”,不愿听便不可能使得群众得到头脑武装,更不可能汇聚起同心协力向前进的强大力量。因此,在现实的理论宣讲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直面群众心中的“问号”和“疙瘩”,在敢于面对、勇于面对中给出清晰的解答。

努力创新方式方法,在“听得进”上深耕细作

理论不是枯燥的宣贯。党的创新理论要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就不能单纯强调抽象的思辨,更不能在对话群众的过程中成为“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周易·系辞》中有一句话,“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说的就是在与群众对话的过程中,语言运用具有基础性作用。深奥晦涩的语言、“空对空”的讲授必定会使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因缺乏“地气”而使群众听不进去。因此,努力创新方式方法,使用脍炙人口的“群众味”言语,在“听得进”上精耕细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讲“普通话”又讲“地方话”,群众才能听得懂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只有听得懂,才能“听得进”,只有“听得进”,才能入脑入心,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正确的知识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也成为提升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要选择。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广大群众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渴求便会越高。因为只有这样,广大群众才能更加清晰明了地认知社会现象,更加合理有序地安排自身生活。但是,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探知力度深浅不一。要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要在宣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让广大群众能够“听得进”,“听得好”。要想“听得进”“听得好”就必须要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过程中善于同群众说话。这就需要用群众的语言而不是抽象的语言。忽视群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过度强调逻辑链条和思想观点等抽象内容,过分依赖晦涩难懂的理论语言,从而使得群众望而生畏、不知所云是在理论宣传过程中最容易跌入的陷阱和深渊。因此,换一个视角,避免理论陷入脱离群众实际的桎梏,避免坠入大话、空话、套话的陷阱,就必须要用群众自己的语言,力求通俗、透彻、生动、详实传递党的声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宣传工具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书籍和刊物,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拓宽了理论宣传的载体。这些新颖的宣传载体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因此,创新宣传载体,推动宣传工具时代化、大众化,将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新兴宣传载体与群众兴趣爱好相结合,与流行元素相对接,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激发党的创新理论的无限生命力至关重要。要让党的创新理论占据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力量,采用漫画、微视频、小故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用脍炙人口的“群众味”言语,让党的创新理论直抵群众内心,让党的创新理论的影响力、感召力、生命力得到充分彰显,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听得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听得好”,听得出使命感,听得出认同感,听得出凝聚力。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胡汉昌:《在“讲什么”“怎么讲”“怎样实”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闻战线》,2019年第5期。

责编/谷漩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