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史军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创造性提出“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两山论”丰富发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两山论”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优越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领导力。生态文明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内涵:社会主义强调地球是一个共同体,人类生活和工作于生物圈中,人类的生活环境就是外部自然。在这个共同体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地球之事皆与我有关。社会主义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应当把取自土地的东西还给土地,而不应该以超越征服自然的幼稚观念的方式来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中国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作为“十二五”规划及后续所有“五年规划”的主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策略和世界观发生重大转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新窗口。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反之就会成为别有用心的势力攻击我们的借口。在“两山论”提出15周年之际和建党100周年前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优越性正得到全面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价值领导力的集中体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具有普遍合法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绿色政治表达,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绿色发展与绿色超越的科学之路。绿色发展不是引进西方的经济发展思想,而是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通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必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两山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就是对幸福生活的需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大自然是美的化身、幸福的来源,只有符合生态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中国梦一定是美丽中国里的生态幸福梦,小康生活一定是生态文明中的幸福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一种作为幸福之内涵的实在的自由和满足。自然环境并非仅有简单的自然属性,它总是与特定的政治和文化相连。自然环境是国家政治与人民归属感的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代表国家形象,既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生态认同可以导向政治认同:人民币的一面是风景,另一面是政治,两面都是国家。优良的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人不再羡慕国外的空气,使中国人更愿意在自己的生态美景里留恋忘返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两山论”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保存了中国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中的民族记忆与共同纽带,彰显中华文明,激发出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培育了爱国主义热情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山论”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引领了全球生态治理,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政府已经把绿色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到国内和国际政治议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要做“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共产党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基础,以将自然、人类和世界从资本主义的异化路径上解放出来为使命感,主动担负起远超自身应付责任与能力的全球生态治理责任。中国主动引领全球的气候与生态治理,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仍坚持自己的减排承诺,走低碳发展之路。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这样评价:中国在推动《巴黎协定》达成上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做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行动派”,用知难而进、率先垂范的担当,传播中国理念,引领前行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将实现美丽中国,也将促成一个美丽新世界,使世界迈入更加美好的绿色时代,促进人类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责无旁贷的责任。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积极姿态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政治中赢得了最大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