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今年尤其特殊。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视察庄台时感慨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抗争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在推动建设全民参与的防灾救灾减灾体制,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凡治国,必先定其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科学化的防灾救灾减灾体制,党委政府首先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坚决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方针战略,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要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工作机制,更好发挥应急管理系统,统筹协调党政军民各方作用,加强预警信息共享、救援力量配合、灾后重建协作,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左右顺畅的防灾救灾格局。同时,要加快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的救援力量体系,科学编制灾害救援预案,合理设置灾害处置规程,优化灾害救援物资储备项目,完善社会救援补助补贴制度,建立救援工作奖惩激励和烈士评定及待遇制度,充分发挥救援队伍防灾救灾突击队作用。
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也是防灾救灾的重要力量。除按照法律法规履行专职应急救援队伍职责外,更要发扬自身优势担当起社会责任。要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应急预警、侦测、救援等领域科技探索、设备研制,助力提升应急救援信息化、科技化水平。要运用金融手段撬动各方资金推进灾后重建,拓展长年易受灾区域居民家庭自然灾害保险范围,积极参与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抢修维护,帮助受灾的各类生产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每一位公民的言行举止也与防灾救灾减灾息息相关。且不谈因过失意外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等行为,就说肆意传播汛情谣言扰乱人心、洪峰过境时跳水游泳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对应急救援资源的严重浪费,潜在危害甚重。要自觉学习防灾救灾减灾法律法规,积极配合执行应急响应措施,不为防灾救灾添乱添堵。要不断提升灾害自救科学素养,主动储备家庭应急物资,提高在受灾时自救能力。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全国人民只要在党中央引领指挥下做好长期防灾救灾减灾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和物资储备,自然灾难发起的生存发展挑战,就会转化成对民族精神的洗礼、对民族力量的凝聚。(作者: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