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看到庄台街道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中国是一个频繁发生洪灾的国家,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与洪水不断做斗争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昭示中国人民面对永恒命题的智慧与从容,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观,也为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指明路径。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法律体系。构建自然灾害防御法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蹄疾步稳系统推进、常抓不懈。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护环境为立法原则,制定出台预警监测、灾害应急对策、防御救援、信息公开、灾后帮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政府、民众的防灾责任、防灾组织机构、防灾规划制订、应急管理等有关的重大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于法有据、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构建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规划体系。7月份,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要以“十四五”规划为总揽,加强细化研究,制定关于防救灾的综合与长期计划、有关防救灾的业务计划与地区防救灾计划应注意事项。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灾害的特性,制定有关灾害预防应急,灾后复原重建、物资分配、运输通信等计划。针对救灾时可动员的专家人数、机器数量、食品种类数量、避难场所地点、收容人数、饮用水数量等资料,将其详细纳入防救灾计划中,进而规划出缜密而且有效率的内容。
着重加强自然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体系。备预不虞,为国常道。突出预警能力建设,确保信息传播效率,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健全灾害信息管理部门组织架构,明确主体责任,主要的灾害信息管理部门要做好灾害信息预报和灾害发生时灾害信息的收集发布管理,做到灾害信息传播系统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灾难的任何阶段,各司其职,严格按照制度和命令行动,一环接着一环,保障信息传播渠道畅通。
抓常抓细自然灾害防御防灾教育与培训机制。注重培养全民危机意识、自救互救技能和心理应对能力。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加大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构建由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组成的全社会防灾教育体系,建设防灾教育及培训中心,面向公众开设各种减灾培训、应急培训等课程。将防灾减灾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学校定期开展灾害模拟教育,让学生养成灾害本能反应,减少对灾害的恐惧。(作者:严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