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自找苦吃”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

【摘要】“自找苦吃”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新时代青年人涵养“自找苦吃”精神应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自找苦吃”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入到基层历练自我,开展红色主题宣传教育,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通过“自找苦吃”精神对青年的价值引领,激励中国青年面对“时艰”挺身而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关键词】自找苦吃  艰苦奋斗  当代青年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大学与青年师生座谈时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自找苦吃,作为一个成语,原意是自己招惹麻烦、困扰,而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所说的“自找苦吃”,是一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境界。“自找苦吃”精神要求当代青年不畏艰难困苦、以苦为荣、苦中作乐,拼搏奋进、坚持不懈,利用一切机会磨砺自己。进入新时代,面向广大青年群体,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找苦吃”精神的价值内涵,对于青年成长成才,激励广大青年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自找苦吃”精神厚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自找苦吃”精神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吃苦”奉献精神涵养,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艰苦奋斗思想和实践一脉相承,又与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在基层的磨砺锻炼经验紧密相连。

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自找吃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涵养出来的独特精神和文化气质。中华民族的“吃苦”精神源远流长,其具体表现为:吃苦耐劳、舍生取义、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等等。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正是依靠“吃苦”精神取得了众多历史性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找苦吃”的经典故事和案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胜枚举。神农尝百草、卧薪尝胆、韦编三绝、愚公移山等传统故事无不反映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所具有的自我牺牲、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发愤忘食”,批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如鲁迅先生所总结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主动迎难而上、不畏艰难险阻的“吃苦”精神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因”图谱。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革命颠沛流离四十载,先后四次被驱逐,物质生活长期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疾病和饥饿是常态。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把马克思“苦”倒,相反,他在艰难困苦逆境中前行,并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在大英博物馆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完成了一系列不朽经典著作。“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列宁的一生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他有大概二十年是在监狱、流放地和国外政治流亡中度过的。在艰苦卓绝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列宁内心的信念火花不仅未曾熄灭,而且闪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光辉。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是“自找苦吃”精神的最先进代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无数不惧艰难困苦、不畏流血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人物和“自找苦吃”、敢于牺牲的典型榜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始终站在革命阵地的最前线,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特别是诸如瞿秋白、方志敏、叶挺、刘胡兰、董存瑞等共产党员,都是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自找苦吃”的时代楷模。

“自找苦吃”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三十多年前倡导的青年人要“自找苦吃”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抗疫全面胜利,少了青年人的参与是无法完成的。“自找苦吃”精神是当代青年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通过“自找苦吃”精神对青年进行价值引领,有助于激励中国青年面对“时艰”挺身而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自找苦吃”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冲锋在前,不畏艰险,甘愿牺牲奉献。其中,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最具代表性,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世界局势和中国国情的变化,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当时强调“艰苦奋斗”,大力发扬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主要是基于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实际环境。改革开放40多年来,艰苦奋斗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步入新时代,则体现为对“自找苦吃”精神的倡导。概括起来,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迎难而上,敢于吃苦。共产党人必须要具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迎难而上、绝不畏缩。这要求共产党员具备更坚强的意志、更顽强的毅力、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其次,实干加苦干。在现实工作中,“撸起袖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要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最后,为了人民“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找苦吃”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自己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树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砺思想,让你的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让老百姓更加信赖你”。

“自找苦吃”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力助推剂。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这些困难概括为: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进入2020年,世界各国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同时,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异常艰巨,需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面对这一形势,如果缺少了“自找苦吃”精神,就无法攻坚克难,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的“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也就无法跨越,正是由于我们前进路上的“苦”太多,这就需要每个人要勇于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只有注入了“自找苦吃”精神这股精神推进剂,民族复兴之箭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才能始终处于昂扬奋斗的前进姿态。

“自找苦吃”精神是衡量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砝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考验共产党员是否合格、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衡量共产党员是否合格、是否先进的客观标准。这就是:能否真正为人民服务;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为理想而拼搏、奋斗。一个具备了这种吃苦精神的共产党员,才能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困难面前,共产党员应主动冲锋在前,战斗在第一线,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劳累、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这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本色和精神气质。

“自找苦吃”精神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必修课”。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缺少在基层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缺少逆境中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也缺少和基层人民群众的了解和联系。青年人想要成长成才,就必须补齐上述“短板”和不足,基层的广阔天地为其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大舞台。而基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相对较为艰苦,若没有“自找苦吃”精神是很难长期坚持下去的。苦尽甘来,在基层“大课堂”修好“吃苦”这门“必修”课程,青年人就会具备: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为人民服务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找苦吃”精神,青年一代才能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和光荣使命。

开展“自找苦吃”精神红色主题宣传教育,完善“自找苦吃”精神的制度保障

青年人成长成才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青年的成长。在全面理解习近平“自找苦吃”精神基本内涵和准确把握其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深刻思考如何培育青年人的“自找苦吃”精神。

激励广大青年深入基层“自找苦吃”。青年人去哪里“自找苦吃”?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多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自找苦吃”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到基层去历练自己。面向贫苦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当代青年在基层励志成才提供了生动范本和鲜活教材,“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把七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了最基层——梁家河。他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以此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这些谆谆教诲寄托了对当代青年的殷切嘱托。广大青年应下沉到基层,扎扎实实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在艰苦的基层建功立业。

开展“自找苦吃”精神红色主题宣传教育。针对青年群体,除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自我修养“自找苦吃”精神,开展“自找苦吃”精神宣传教育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常态化的红色主题宣传教育效果较好。例如,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借助影像、图片、红色档案文献、歌曲以及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革命先烈和先进典型的光辉历史和英勇事迹。在此过程中,使青年人重温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苦难历程,从历史真实叙事中探寻先烈的奋斗足迹、感悟艰苦奋斗精神。榜样示范对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英雄和楷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感召和鼓舞青年人。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精神力量。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通过这些宣传教育,不断激励青年人对“自找苦吃”精神的认同感,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吃苦”精神力量。

完善“自找苦吃”精神的制度保障。弘扬“自找苦吃”精神,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在保持艰苦奋斗本色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系列好的制度。“自找苦吃”精神作为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也需要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完善青年的“自找苦吃”精神学习制度。“自找苦吃”精神的自我养成固然重要,但是常态化的学习制度可以保障青年学做结合,实现知行合一。学习内容包括:认真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找苦吃”精神的重要论述和实践;结合时事热点学习“自找苦吃”精神先进事例;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深入基层,以社会为“大课堂”,践行“自找苦吃”精神。二是要建立“自找苦吃”精神的激励机制,包括精神和物质激励。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励广大党员要勇担时代使命,永葆战斗姿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三是要执行好、落实好这些相关制度。“自找苦吃”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中,要“管用”,要把“自找苦吃”精神当作一种制度,长期坚持并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MKSLL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③《口述实录: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福建党史月刊》,2020年第5期。

责编/孙垚    美编/陈琳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