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权威解读 > 正文

高度重视传统民本思想的新时代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这一卷特别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主题的相关论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高度重视,并在新时代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悠久,这一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民为贵”的“重民”思想,“为政利民”的“利民”思想以及“听政于民”的“从民”思想。这些民本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尤其是人民立场影响极大。可以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提出和强调,就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本思想的突出表现,是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重民”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重视人民地位的“重民”思想,始终是传统民本思想重要理论质点。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民为贵”就是与国家政权和君主相比,人民是最有价值的,人民居于重要的地位。《离娄上》有云:“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要想得到“天下”就必须先得到子民的心,可见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重要地位。荀子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为君,以为民也。”司马光把国家与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苗”和“田”的关系,他提出:“民者,田也;国者,苗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就引用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表明人民在国家中的基础地位;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来说明为政者应该敬畏民众、敬畏民众赋予的权力。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掌握“重民”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是指重视人民,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当作标准和尺度,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历史不断地证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提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重视全体人民群众的要求,重视人民群众全方位的要求,满足全体人民对政治、文化、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要求“一个都不能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重视人民主体作用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的重要一环:“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党的事业要不断发展,就是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重视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把人民群众当作“监督员”,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坚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

“利民”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传统“利民”思想强调,民为邦本、为政利民。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从政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朱熹提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恤民的关键在于民生”。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统治者治理天下关键在于解决民生问题。在众多思想家对“利民”思想进行讨论和实践之后,这一思想逐渐成为了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每每在制定国家政策制度时,都要考虑“于百姓有利否”,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存百姓”的政策。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儒家的“为政利民”的利民思想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它的本质仍然是“要民服务”,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指出:“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表明为政者要体恤民情,给市场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民间的创造力涌流,取消各种条框与限制,不与民争利。此外,在继承和弘扬儒家“为政利民”思想基础上,总书记结合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目的”。“人民目的”本质上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以及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习近平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幸福”是指中国共产党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民生发展。因此,坚持以人民幸福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的人民立场,需要中国共产党多谋民生之利,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工作的首位,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都不能忽视。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讲的那样:“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人民立场”,还体现在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以人民共享为价值追求,需要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赢、渐进共享。同时,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不断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促进人民群众收入的公平,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破除影响人民获得感实现的制度壁垒。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精准要求有的放矢,目的就是要补齐发展的“短板”,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从民”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民意不可违,是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点,顺民意即是顺天命。《尚书》有云:“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天道”虽然不可得而见,但是只要“占”之于民意就可以知道“天道”,这是因为“人(民)心致公”。“人所悦则天必悦之,所恶则天必恶之”。要想掌握“天意”,必须顺应民意。基于这种认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成为我国古代统治者信奉的治国重要依据。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民主主义色彩,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封建统治者坚持“从民”思想,实际上只是“听证于民”,从形式上“为民做主”,民众只是在形式上参政议政,并没有真正拥有这些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中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说明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多“听政于民”,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真实需求和意见。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部分党员在工作方法上偏离了“群众路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再次重申“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主张,沿袭了“从民”思想的精髓,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好地“顺民意”,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转变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让人民从理论上真正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基于我们党对革命和改革历史经验总结,对中国国情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而提出的具有独特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制度体现的发展道路。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的现实条件,从实践上实现“由民做主”。民主不是修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核心就是要健全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一套民主政治制度体系,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