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政策解读 > 正文

发展规划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并保持政策稳定的重要经验

发展规划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并保持政策稳定的重要经验——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利器

发展规划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实现路径,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并保持政策稳定的一个利器,也是中国独特的治理经验和治理模式。

学术界曾长期存在两元对立模型的理论误区,这在经济学领域中表现为,认为一国的经济体制不是计划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最多在这个两元光谱之间增加某些混合型经济或者转型经济的类型。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后放弃原有的对经济大规模干预和经济规划,纷纷采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原社会主义国家改弦易辙,纷纷放弃计划经济和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一时间成为被历史所证明的错误的经济发展方式。诚然,综合发展规划有制定时间长、涉及领域广、规划难度大等情况,但是这些并非是完全放弃“发展规划”的理由。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高是公认的,但是其市场失灵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对于如何改造“计划”、规避市场失灵,中国方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发展规划。

在世界上诸多国家纷纷放弃发展规划时,中国并未完全放弃发展规划,而是建立了新型发展规划。这种新型的发展规划是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着力促进经济活动的协调与平衡。相比传统计划经济的僵硬、呆板,中国的新型规划模式呈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在中国面临重大突发事件之时,中国政府能够快速改变原有的发展规划,并在危机解除之后再迅速回到之前的轨道上,从而避免了规划一旦确立就无法改变的困境。新型发展规划不仅能够避免陷入僵化、呆板的经济困境,还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这既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治理效能良好的秘诀之一,也是未来中国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在新型发展规划中,分层级实施、细化和试验是一个重要特征。国家层面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各行政层级包括省、市、县等围绕着总体规划目标和要求,充分结合各自发展实际,不断细化、制定具体的地方规划。发展规划除了影响力最大的五年发展规划,还有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这两类规划和五年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规划在协调区域平衡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其典型代表有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专项规划主要是针对国民经济特定领域展开跨部门、跨地区、跨政府的行动。比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就是专项行动规划。专项规划并非由中央政府直接执行,和其它规划一样都是交给地方政府分级进行,地方政府也会因此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执行。

中国的新型发展规划指标分为两种,分别是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与以往计划经济中指令性指标不同,并非约束市场和企业,而是将约束对象转为各级政府,约束各级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行为。预期性指标也大多用来约束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由于中国仍然以公有制为主体,因此有必要对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更何况庞大的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其在提供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制定预期性指标是履行自身职能的表现,也是“政府对社会的承诺”。

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发展规划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如垄断、社会公平公正、地区发展差异、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等问题仍然需要国家力量加以介入,这是中国市场经济下仍然需要发展规划的逻辑所在。实践证明,发展规划是中国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实现路径。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