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 刘玉奇
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是习近平总书记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对“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前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下的必然选择。内贸流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国内循环的主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将更加明显,要加大力度推动内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供需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着力提高经济内循环质量。
深刻认识供需适配的重要意义,推动内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不强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早已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从经济循环视角看,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供给体系难以响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创新能力尚未实现对新消费的快速捕获和实时传导。其结果是供需之间的时空错位、内外错置,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尚未达成。供需适配性不强成为阻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基点。
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早在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就明确“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前者突出了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后者强调了供给体系的改革方向。“三去一降一补”也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实现供需匹配是内贸流通的核心职能,提高供需适配性是内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和核心目标。
深刻把握供需适配的实践价值,加快内贸流通领域创新发展
内贸流通作为最终消费的供给者,在供需对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供需适配中发挥试错和促进功能。传统零售业态的创新和更迭就是对市场需求的响应,从全产业链看是对供需适配的被动试错;线上线下的融合以及新零售的发展以用户大数据的挖掘为基础、向生产者主动传导,从全产业链看是对供需适配的主动促进。内贸流通一直是供需适配的前沿和试验田。
2016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尤其是与内贸流通的融合创新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新的动力源泉。规模庞大、世界第一的数字消费者形成了拉动内贸流通创新的强大合力,所积累的大规模用户数据为刻画消费特点、挖掘消费潜力、把握消费趋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所形成的高流动性数据和公共知识提高了流通环节的供需适配性。供需适配的实践价值引领了内贸流通领域的创新发展。数字经济与内贸流通的融合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无尽的实验。
深入推广供需适配的引领作用,以内贸流通提升内循环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贸流通领域以创新为动力,从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平台经济、体制机制等方面,着力解决供需结构错配等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速推进,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新型流通渠道逐步建立,物流等流通成本有效降低。内贸流通领域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数据中心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智能匹配提供了典范,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场景为供需适配提供了消费体验和匹配试验,形成了一系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充分发挥了内需“压舱石”的作用,全面提升了我国经济的供需适配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贸流通领域的创新发展开始沿产业链条向上游研发、制造、科技服务等环节延伸。尤其是以各行业头部企业为代表的数字原生企业,逐步成为数字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变革和供应链柔性化的试验田,成为数据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的主战场。
“十四五”及其后续时期,要着力推进内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供需适配度为导向,以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着力推进产销交互界面体系建设,尤其是基于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交互界面;着力健全交易商品体系,尤其是要规范数据产品交易;着力强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尤其是要增强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挖掘产销交互数据潜力,增强交互数据对研发、生产等供应链全流程的引导性和支撑力。
要深入挖掘和推广供需适配的引领作用,着力形成全产业链数据产品市场,加快全产业链信息和知识流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高经济内循环质量。
要着力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高质量国内循环促进国际循环,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打造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内外循环互促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