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五个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部分讲话,深刻论述了讲话发表时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遵循和指针。
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脱贫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把“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只有贫困群众自身有了积极主动性,从内心里树立了脱贫的决心、信心和志向,从志气上提升了脱贫对改善自身和家庭生活生产条件的认识,从智识上意识到美好生活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才能改变命运,方能产生真正的内生动力,实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出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先进的致富方式和手段,方能从根本、从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部分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脱贫成效不是特别显著、或者脱贫后返贫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曾出现过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等帮扶方式,没有变“输血”为“造血”。因此,要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文旅、康养、电商等新兴业态,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建立多劳多得的良好制度,真正做到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常态化宣讲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形式促进群众比学赶超,提振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篇章,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精准扶贫中,更要注重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教育引导。通过常态化宣讲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形式促进群众比学赶超,让贫困群众首先在精气神上有一个大改观,树立“缺什么不能缺精神”的观念,形成“想脱贫、能脱贫”的志向,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要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村规民约,内含优秀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对乡村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很多问题,往往是因为一些陈规陋习引起的。如果将类似红白喜事等活动的范围、办席标准和规模、彩礼、礼金等上限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培育礼俗新风,鼓励村民委员会统一组织办理婚丧嫁娶事宜,杜绝铺张浪费等,将极大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对于贫困群众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要加强典型示范引领,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好了思想问题做工作事倍功半。要注重思想脱贫,通过宣传教育、倡树典型、示范引领、表彰奖励等多种方式,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的浓厚氛围,动员引导广大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争当脱贫模范。积极组织评选出的先进脱贫典型,现身说法讲励志课、讲脱贫故事、传脱贫经验,从精神上、思想上感染和教育贫困群众,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生动力。(作者:陈从楷 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