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象表达。作为中国白酒龙头企业,五粮液集团在发展中始终做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
五粮液集团响应“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通过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等帮扶措施,切实把帮扶工作做到贫困群众身边、做到贫困群众心里,积极带动川南地区贫困群众踏上脱贫致富之路,展现出一家国有企的使命担当。近5年来,五粮液集团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6.19亿元,直接受益贫困群众达到15万人以上;惠及群众近100万人,对口帮扶的三个县全部“零漏评、零错退、零返贫、群众满意度高”,高质量退出贫困县序列。
“酒香”四溢 为山乡送去真实惠
夏秋之交,从宜宾市区往南,沿着高速公路往长宁、兴文方向一路行驶,随处可以看到沉甸甸的高粱爬满山坡,稻田里精心栽种的水稻拼出五粮液的标志文字,让不少初到川南的游客忍不住惊叹。“这些都是专门用于酿酒的原粮。”村民总会这样介绍。从“一粒粮食到一滴美酒”,既是舌尖味蕾美味期待,也承载着当地百姓脱贫奔小康的希望。
作为一家以酒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五粮液集团拥有国内规模较大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生产基地。依托酒业主业建设的高标准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是五粮液集团工业反哺农业、发挥优势、结合主业提升扶贫可持续的重要战略性产业。
按照“从一粒粮食到一滴美酒”产品质量100%可预检、可溯源、可管控的准则导向,五粮液集团采取核心示范、订单农业、战略合作建设等模式,建成以宜宾为核心、四川为主体的可帮助10余万户贫困群众增收1亿元的100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打通了种植、收储、调运全产业链,建立起绿色有机标准为主导的酿酒专用粮供应体系,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精准扶贫创新模板、示范标杆。
“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必须选对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五粮液集团董事长李曙光带领集团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从得知五粮液帮扶我们村,到首批爱心产品的购买,再到自身来到五粮液的见闻,真切地感受到五粮液人的淳朴与热情,我们的花菇、藏木耳销路不用愁了,我也会把自己的培植技术再巩固、再摸索!”理塘县农副产品培植技术员黄某说。对口帮扶理塘县后,五粮液集团捐资210万元、整合1600余万元建设五粮液极地果蔬(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年产香菇70万袋、木耳30万棒、产值1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向群众分红150余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万元,基地带动周边7个贫困村近400户群众增收致富。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才能走出“新路子”。省定贫困县兴文县是苗族聚居县,根据兴文县留守妇女多、就业机会少、旧房院落闲置等实际情况,五粮液集团“对症下药”,向九角村、新阳村等贫困村捐赠300套缝纫设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并提供技术、订单销售和管理服务等配套帮扶“组合拳”。一个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扶贫车间解决了500多名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1800—3000元,年增收共计1200万元。此外,五粮液集团以公司经营理念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在兴文县打造种养搭配、产业融合的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以纸浆竹为主,发展竹石盆景、林下种养殖业等辅助产业,股权量化分红10万元,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
“志智双扶” 为山乡带来“金钥匙”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五粮液集团的扶贫工作,没有停留在单纯的送钱送物上,而是坚持“志智双扶”这个抓手,做到富“口袋”更富“脑袋”,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看看人家咋个搞富裕的,我们一定也要继续加油干。”兴文县毛村的“露天电影院”里,村民易某看完时下热映的扶贫专题影片《十八洞村》后,心中更加坚定,“我们村也会很快富起来的。”
正是在湘西十八洞村的梨子寨,“精准扶贫”四个字第一次被提出——电影《十八洞村》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为原型,讲述退伍军人杨英俊和杨家兄弟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感人故事。作为联合出品方,五粮液集团把影片送到川南,希望借此影片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力聚焦,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修学校、拍电影、排舞台剧……这些与扶贫看似关系不大的“文艺范儿”,都是五粮液集团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从生动讲述川南山乡精准扶贫故事的情景剧《大国酒情》, 到“情系苗乡助力脱贫”主题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再到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开展的“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为了进一步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不断丰富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五粮液集团一直在努力不断加大山乡文化建设力度。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浸在贫困山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思考在外来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何立志、立身、立行,自尊自强的意识在困难群众心中慢慢扎了根。
同时,五粮液集团大力支持兴文县、理塘县、屏山县等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累计投入教育帮扶资金7875万元,修学校、建教室、捐物资、奖师生,让寒门学子“能上学、上得起学”,让贫困农户“有所长、能致富”。集团精选派出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充分发挥“头雁领航、群雁奋飞、雏雁丰翼”的人才雁阵效应,带领多户贫困农户参与资金、生产、市场等企业运营工作,通过实战实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经营管理意识,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和智力资源。在开展的“产业大户培训百镇行动”中,五粮液集团邀请农业科技专家走进山乡,开展高粱育苗、种植等技能培训,通过产业基地、农民夜校等平台,知名专家教授送教上门、现场教学,在互动交流中贫困群众把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中。
扶贫尖兵 为山乡谋划真点子
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力量,企业需要人员、资金等全要素投入,才能发挥带动能力。
李曙光在党委会、董事会和很多场合都一再强调,企业发展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社会大家庭,要主动扛责尽责,主动投身脱贫攻坚战,把帮扶工作做好。集团内部,李曙光挂帅担任脱贫攻坚领导组组长、靠前指挥,明确主要领导抓总、分管领导抓细、部门统筹、党组织和干部落实的责任体系,构建了“指挥部+参谋室+作战队”的“三位一体”扶贫组织架构,形成公司高质量发展与脱贫攻坚“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的同频共振格局。
“我是2018年被集团选派下来的,经过1个多月的调研思考,采取‘分户到高管、包干到党员、结对到支部’的措施,及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被选派到青山岩村驻村的朱奎,则是五粮液集团派出的“作战队”中的一员。为了确保帮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2018年刚一入村,朱奎和村两委班子一道逐一走访调研,看人、看房、看吃穿,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盼……连续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让村里的问题慢慢浮出水面:村内基础设施差,客观上村民致富乏力等问题,这些都成了朱奎的工作重点。五粮液集团先后选派2名优秀中层干部在兴文县轮岗挂职县委副书记,选派4名年轻骨干在理塘县上马岩村、兴文县青山岩村驻村帮扶。
支部结对是五粮液集团“党建引领、共融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支持阵地建设、村企党建联建、党员结对子等方式,不断提升帮扶地区治理能力。青山岩村党群中心群众之家在理塘县五粮液集团极地果蔬(香菇)产业基地组建联合党支部,五粮液集团向柏香村捐资64万元建设“五粮新村·厚德柏香”村企党建联建示范点……形成了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的互动共融局面。曾经的青山岩村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产业单一,贫困发生率超过20%,通过有力有效的结对帮扶,2018年退出贫困村序列。
从川南山区、大小凉山到川西北雪域高原,从苗寨、彝乡到藏区,从脱贫到振兴,五粮液集团按照“公司投入、专业运营、群众共享”的帮扶思路,充分发挥五粮液“产业多元、平台多维”的独特优势,在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全力以赴精准扶贫、精锐出战脱贫攻坚,坚持“酒酒”为功,与百姓共酿一派和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