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99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摘要】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变革活动的主体,但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也划分为不同层次,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活状况、利益追求和价值观念,他们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实际作用力也不尽相同,这样就产生了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在互相作用中产生出一个合力。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领导的科学性能够提高人民群众革命的自觉性,将人民群众自发力量提升为自觉的行动,将不同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凝聚起来,形成破除风险和挑战的合力,形成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人民群众 前进根本动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最终动力是什么?旧哲学把它归结为精神因素或绝对理性,唯物史观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发现了动力的动力,即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作为整体概念,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些不同意志、不同方向活动的个体无法自发地组织起来,必须依靠政党才能形成历史的合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中国人民形成历史合力的核心动力。

99年前,包括毛泽东、董必武在内的13名代表在上海兴业路76号召开党的“一大”,共产主义的革命火种在黑暗的旧中国悄悄点燃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搬掉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创立了新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奋进在新时代,其根本动力正是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力和人民群众巨大推动力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行动目标相一致

美好社会、幸福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期待和追求,《乌托邦》《太阳城》表达了人类的这种热切的向往,它们都带有空想色彩。马克思构建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矛盾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的,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努力奋斗的目标。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专制的双重压迫,迫切希望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过上平等、幸福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美好向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失败了。改良主义、资本主义都走不通。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才找到穿越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行动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中国人民的期盼和奋斗目标,任何与我们党和人民对立、阻碍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事物都是我们斗争的对象,也正是党和人民有着共同目标、共同斗争对象,党的领导和人民奋斗的力量形成了社会前进的共同动力。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近代社会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对象。面对残暴的敌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党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1978年,我们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英明抉择,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理解老百姓的所想、所盼,站稳群众立场,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坚持“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三步走”战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发展趋势是隐性的,人民的共同意志、根本要求是显性的,党的领导符合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追求,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的政治方向之所以能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就在于能够倾听人民的呼声,满足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追求。党的领导、人民利益和历史趋势三者是一致的。历史发展来自党和人民的历史合力,历史合力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共同利益,在二者的关系中,历史发展趋势是隐性的,人民的共同意志、根本要求是显性的,党的领导只要符合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追求,就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党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党的伟大成就表现为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党的领导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才能齐心协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翻身得解放、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们党和人民经过艰苦斗争推翻了剥削人、压迫人的旧制度,实现了人民利益。改革开放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相一致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动力来自人民吃饱肚子的朴素愿望、过富裕生活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的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强调,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最终是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其价值追求是人民至上,根本原则是人民利益至上。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公开讲话的题目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此后,围绕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新时代改革发展中,我们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定性胜利,这无不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体现了我们党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