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区教育是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目前社区教育存在着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多元参与力量发展不平衡、基础能力较弱和资源未能有效开发整合等问题,制约了其助力社区治理作用的发挥。对此,要明晰价值定位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增进多元教育主体良性互动推动协商共治,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实体化建设,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以善学促善治。
【关键词】社区教育 社会治理 协同治理 善学促善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并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优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路径、增进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为此,应着力发挥社区教育作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治理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是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首先,社区教育理念亟需更新。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源于社区教育的治理理念缺失。有的地区至今对社区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目标不明晰,直接导致居民对社区教育不了解,参与得更少。其次,多职能部门参与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确立。近年来,部分地区探索了“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模式,由政府主导,协调民政、人社、教育、科技、文旅、司法等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社区教育。但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成功案例鲜见,总体成效有待提升。最后,社区教育管理协同度亟需提高。很多地区政府统筹力度弱,部门之间责权不清、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社区教育发展合力,更遑论助力社区治理。
二是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力量发展不平衡,束缚社区治理效能发挥。首先,社区教育的主体不明确。当下,居民个人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已有较大提升,但是,要将社区居民由被动参与转换为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仍任重道远。其次,承担社区教育功能的主体发展不平衡。大多基层社区教育仍简单扩展或复制了正规学校教育垂直、线性、非开放的办学体系,运作的主角仍是教育系统,教育类、文化艺术类、科技类的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相对缺位。最后,专业化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体亟待发展壮大和政策激励。当前,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缺乏职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呈现数量少、能力低和服务弱的特征,参与社区教育的程度仍较低。
三是社区教育机构基础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作用。首先,未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办学体系,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部分东部地区的县级社区学院覆盖率不足50%,西部县级及以下社区教育机构基本是空白。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其次,“三缺”(人员、经费、设施)现象普遍存在。因之省级机构协调指导作用很难发挥,县(区)级社区学院的教学示范、辐射社区功能较弱。最后,基层社区教育机构“空心化”亟待解决。尤其是街镇社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弱,教学活动碎片化,未能形成以课程为中心、制度化系列化的教育体系,无法提供优质可持续的教育服务吸引居民,影响其组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是社区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开发整合,弱化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的培育。首先,开展社区教育缺乏量质齐备的学习资源。近年来,社区教育资源的形式、种类和容量虽有大幅度增加,但依然存在结构失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其次,课程体系不规范,现代公民素养资源匮乏。社区教育资源偏重文化艺术、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等方面,而有助于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的资源,如公民素质教育、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社区环境治理、心理干预、沟通艺术、矛盾调处等严重不足,导致社区教育无法与社区事务有机衔接,偏离社区事务和社区生活,和城乡社区发展、社区治理脱轨。最后,教育资源整合度和共享度需要加强。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往往各自为战,加之缺乏全国性资源共享机制,严重制约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激发社区教育动能优化社区治理的路径和建议
明晰社区教育价值定位,形成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就要求更新社区教育理念,形成协同治理体制机制。首先,明晰社区教育价值定位。从社区治理的维度,强化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天然载体的认识。其次,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和社区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在政府主导的框架下,厘清各职能部门分工,制定权责清单,形成并巩固跨部门广泛的参与和合作的动态协同关系。再次,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自治共同体和居民个人积极介入,构建相互合作的社区教育自治系统。最后,着力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其专业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优化项目运作,发挥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增进多元主体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协商共治实效。社区教育要为社区居民、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的沟通搭建协作平台,促进多元主体间的互联互通,塑造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格局。首先,明确社区教育的主体是全体社区居民。对此,应着力实施民主协商和参与决策能力的教育培训活动。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实施公众参与治理的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增强公民诉求表达、协调沟通能力。其次,重点开展社区骨干培训。在基层社区持续举办“社区草根领袖”“社会组织骨干”和“社区重点岗位人员”教育培训活动,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和自我服务能力。最后,优化“参政议政”公共事务活动平台。借助“居民议事会”“居民学习共同体”等自治形式,以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为指向,组织引导其参与特色社团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提升归属感和凝聚力。
注重社区学校实体化建设,开发公民素养课程体系,提升居民社区治理参与能力。持续增强基础能力建设,重构基层社区教育组织教育体系和课程资源。首先,强化以社区学校为重点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推进社区学校实体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师资配备、经费保障、教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等环节。其次,重视教育资源内容再设计。将社区教育的核心内容定位于提升公民素质、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治理,重点开发提升居民自主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系列课程。最后,以常态化的学习活动有效联结居民。发挥社区学校完善的组织结构优势,以优质教育资源为支撑,组织社区居民在知行合一的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中,赋能增权,有效地融入并参与社区治理。
充分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细分服务目标人群,优化教育内容方式,以善学促善治。首先,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为导向,集成“人、文、地、景、产”等社区资源,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终身性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次,在服务人群上,面向社区重点目标人群,推展 “一轴贯通”式全纳教育。再次,在教育形式上,顺应社区治理城乡一体化趋势,倡导议题导向,突出团队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借助社区网格化优势,打通“终身学习最后一公里”,有效满足每一位城乡居民特别是新市民、新型职业农民及弱势群体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第四,在教学模式上,突破教育时空,创设网络化、多节点分布式学习空间。在有条件的地区,将云存储、AI、5G等前沿技术应用到社区教育,搭建线上线下互动的共享社区学习平台。最后,在内容呈现上,以增强现代公民素质为核心,组织涵盖人文艺术、科学技术、职业技能、家风家教、亲子教育等各类经常性社区学习活动,育人化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再组织化和社会管理功能,推动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为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②程仙平:《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机理与策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责编/陈楠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