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姚树洁
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就形成新发展格局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厘清内外循环的逻辑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面对外部压力和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培育出来的庞大国内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巨大的人力资本市场及消费能力,使中国具备抗击巨大外部冲击和技术封锁的韧劲。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国内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逐步摆脱过度依赖制造业扩张、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在对外贸易及外贸顺差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持续下降,私有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不断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中西部地区经济、投资及外贸增长速度持续超过沿海地区。区域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不断下降,中产阶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及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为内生经济增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在技术进步方面,金融危机之后高速铁路建设突飞猛进,移动支付、移动通信、5G、人工智能、大数据、桥隧建设、航空、港口、内陆贸通道建设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在许多新兴科技领域,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领域步入世界技术前沿。
在全球化发展受到单边主义和技术霸权阻碍的时候,只有利用国内庞大市场的优势,加快技术创新,突破各种技术封锁,才能掌握内部经济增长的主动权,这是发展内循环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要求。
构建稳固而富有韧劲的国内大循环,一要建立健全国内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不断追赶世界技术前沿,对关键领域要敢于弯道超车,要能够掌握和突破别人没有掌握的技术,提高国际竞争优势,把握内循环发展的主动权。二要通过国内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不断提高就业和劳动人民生活水平及消费能力。三要通过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激发全国各种生产要素的发展潜能。四要不断缩小社会收入差别,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促进医疗教育高质量均等化发展,减轻人民群众医疗教育负担,释放潜在消费能力。五要消除城乡户籍隔阂,消除区域社会服务隔阂,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现代化农村和高品质城市化的发展步伐。
构建稳定安全的内循环,才能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让国内企业不断追求技术进步,才能使国内的技术、产业和资本优势得到最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国际合作,才能使技术创新及应用更加富有效率和弹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与全球脱钩。建立一个不受外部恶劣环境影响,不受他人“卡脖子”的内循环,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充分利用外循环的互补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构建高效安全的外循环,需要不断调整国际贸易、国际产业链的发展方向,提高外贸外资发展质量,提高国际技术合作的质量和效率。进出口贸易企业要不断重新构建安全的国际供应链和技术链,把握好“进口替代、出口导向、进出口双向选择”的效率和成本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