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案例 > 正文

什么样的人才环境才能加快培养一支站立在世界前沿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北京中关村集聚着百度、小米、搜狐、微软、IBM等大量高科技公司、新兴创业企业,这些“有拼劲”的企业在人才选择上更重视“真本事”

➤自组织社区更容易产生触发效应,也更容易碰撞出火花,升华为“想法”和创意

➤2018年中关村地区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从业人员数量为4.8万人,仅占总量的1.8%

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未来一段时间,区域人才竞争,将不再是人才数量的比拼,而是人才发展的竞争、人才作用发挥和人才创造价值的竞争。换句话说,区域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发展生态系统(构建)的竞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要打造将会产生人才感召力、承载力和集聚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各区域各地方要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创业链有机融合,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点上突破,就要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资源积累和独特环境,打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三种生态集聚高质量人才

当前,全国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纷纷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大力提升区域人才吸引力、集聚力,积极加入“抢才”大战。但应看到,不少地方拼资源、拼资金、拼待遇,容易造成同质化人才竞争。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最终是为了使用人才、发展人才,让人才创造独特价值,让人才尽显其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全国不同地区而言,如何破除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比拼和同质化竞争争夺人才的循环,形成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子”和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能动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近期人才工作实践表明,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区域高质量人才发展环境构造的核心表征,是推动区域持续创新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是真正吸引人才、感召人才、集聚人才、发展人才,并使其能够发挥创新能动作用的关键。

作为一个有机体系,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由强调区域中人才、产业、创新、创业等单一要素或变量,转向关注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各组件要素的组织、链接、匹配、迭代与整体网络的动态进化。

近年来,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一些地方人才环境建设中开展实践探索和研究应用,主要形成三种人才生态。

一种是人才强市生态。全国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如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杭州、宁波、西安、包头等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成为带动区域人才发展的增长极和根据地。这些城市人才工作基础好,创新创业园区集中,产业结构调整快,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政策力度大,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承载力和聚集力。人才强市战略催生出一大批区域人才创新创业高地,引领和辐射了周边城市、地区的人才发展。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具有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典型地区将主要集中在这批人才强市中心城市上。

一种是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生态。近年来,北京中关村、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地结合实施国家战略,率先打造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在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点上突破,下大力气着力破解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个以点带面、以体制机制改革引领人才创新发展的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局面基本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人才工作经验正在被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复制推广。

一种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生态。以北京中关村为例,这里集聚着百度、小米、搜狐、微软、IBM等大量高科技公司、新兴创业企业,这些“有拼劲”的企业在人才选择上更重视“真本事”,即人才的技术知识和综合能力。科教资源、创新资源丰富的中关村,带动了大量天使投资、创新孵化器、新的高端人才向这里汇聚。同时,由高端人才创立的新型社会组织,也为人才联合创制技术行业标准、协同攻关核心技术搭建了区域公共平台。各类要素互相交叉、协同、分享,带来了整合和溢出效应,形成了跨界融合,源源不断催生出更多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优秀人才在这里汇聚,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挑战、更多的工作选择、更高的前沿视野、更少的工作转换成本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区域各地方要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创业链有机融合,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点上突破,就要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资源积累和独特环境,打造将会产生人才感召力、承载力和集聚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从人才集聚力到人才竞争力的跨越。

四步走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生态

从国际视角看,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世界各国都在瞄准抢占下一轮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加速开展人才争夺。

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我国还面临资源要素约束、激励制度约束、区域承载约束、活动空间约束,以及自主创新体系尚不成熟、人才创新创业能量未充分释放、全球创新资源吸附能力还不强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等重点难点问题。

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养一支站立世界前沿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把握先机。

为此,要构建科技、生态、生活有机融合,政府、社会、市场有序结合,创新要素系统完善、创业资源高度富集、社会网络活跃互动、中介服务繁荣发展、高端人才乐群乐居、人才市场内外联通,法治保障公正公平,生活方式多元相容,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多元文化共同体,以独特的城市气质、人文品质塑造感召“天下英才”的区域生态软实力。

首先,构建催生“意外发现”的创意社区。

创新、创意涉及隐性知识和资源的流动。自组织社区更容易产生触发效应,也更容易碰撞出火花,升华为“想法”和创意。构建生态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系统,就要推动形成政府、高校院所、产业部门与投资人、各类中介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有机融合的生态体系,创建获取“意外发现”的网络社区。

通过建立以人才为中心的社区网络,通过营造区域开放的创新网络,增强各创新主体/客体的交互性、协同性、适配性、嵌入性,建立国际化创意交换社区、知识社区、人才社区,推动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源有机互动,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有机萌发,形成有利于区域—人才—产业要素发展协同、配置融合、迭代进化的开放式集群发展系统。

其次,打造公平竞争的高质量市场环境。

中关村人才高地的形成源自于市场自组织、点上的爆发扩展,其中依靠的主要是市场力量,也就是需求与供给相互涨落,价值与价格机制相互耦合以及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发现和激励机制。

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建设中,政府的力量是纵向的,市场的力量是横向的。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要求政府简政放权,提高人才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形成有利于自动生发的内在驱动机制。

其中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法治环境,依据供求、竞争、价格规律汇聚和使用人才,让人才吸引人才,让环境吸引人才,强化市场和社会在构建现代人才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为此,要构建市场导向的国际化人才管理服务机制,打造人才诚信惩戒系统和人才发展法治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统一征信、评信、用信体系,打造透明、公开、公正的国际化诚信环境和法治环境。

再次,提高开放性、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水平。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要求开放思维、开放视野、开放胸怀,吸引不同门类、文化、国别的优秀人才,提高国际化水平,形成区域异质性、互补性,构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各国精锐、各色人等的汇合之地。数据显示,2018年硅谷外国出生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8.2%,其中,亚洲居民达到34%。技术从业者中,26%来自印度,14%来自中国;计算机、数学、建筑和工程的从业者70%以上为外国出生。一项调查表明,在硅谷的7000多家电子及软件公司中,有2775家由华裔或印度裔工程师主持科研开发。此外,纽约作为国际大都市37%的人员来自全球,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亚洲顶尖大学国际师资达到了85%。

相较之下,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对国际一流人才引进力度还不够。以北京中关村为例,2018年中关村地区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从业人员数量为4.8万人,仅占总量的1.8%,国际化程度远低于硅谷。因此我们要在集聚世界优秀人才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以提升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多元互补、异质增强效应。

要花大力气营造国际化、多元化环境,努力探索海外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超常规措施,打造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高端机构、平台,瞄准白皮肤、蓝眼睛的国际一流专业人才,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胸怀和姿态吸引、集聚他们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同时允许他们获得自我提升和价值实现。

然后,打造人才、创新、产业紧密融合的生态平台。

高质化的创新创业集聚区从本质上讲应该是生态化、嵌入式的,具备多元构成、彼此联接、生态链条、优胜劣汰等基本特征。仍以中关村为例,这里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十分完善,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VC、CVC(企业VC)、孵化器、投行、律师事务所、商业银行、创业组织、科技媒体、猎头、咨询公司、大学及附属研究机构、国家研究机构等,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提供细分的专业服务,促进创新创业者更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将企业发展壮大。

各地区推动人才创新发展首先要关注多元素、多物种及其生态化联接。不仅要有高科技企业、高水平院校,更需要健全高水平的中介机构、社会组织、文化娱乐、休闲休养场所等,以增强高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区域涵养和构造能力。

构建生态化人才创新创业系统,要形成一种适合创新创业者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即“人—境系统”,可以将其归结为五点:创业文化、专利保护、金融服务、中介组织,以及政府作用(人力提供、财务服务、法律支持、技术转让),这些要素主体将形成一种相互依赖支撑的生态关系。

只有努力将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三链”紧密结合,打造各类产业要素有机聚合、优化配置、相互关联、有效支撑的有机体系,才能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互利共生的涵养环境。□

(孙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通讯:中国人才研究会前副会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中关村   创新创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