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来不得半点松懈。我们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党的政治建设是位居于首的根本性建设,尤需在高度自觉和坚定不移中聚力抓实。
以“善治”坚持党的领导。善制是为善治。政党的政治属性包含了一定的政治使命、目标和追求,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能力和质量,展现了一种制度的价值、效用及影响。坚强的政党蕴含有强大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发展、人民的安危、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深刻诠释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就更要抓实“善治”的实在效能,突出和强化核心观念,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要将党的领导看成全面、系统的整体,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完善党的制度体系、健全党的工作机制,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化解重大矛盾中谋全局、应万变、写新篇,做到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对标对表、统一部署中把党建设得更为坚强有力。
以“为民”夯实执政根基。为民之心,是本心,是初心,需要实打实的决心、诚心和雄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和事业成功的根本所在,是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之源。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践行群众路线,自觉融入群众,善于汲取群众智慧,组织动员群众力量,既要共想共谋,还要干在实处。要牢记“国以民为本”,将“人民至上”铭刻于心、外化于行,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牵挂、最在乎的事,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和勤政为民的态度赢得群众“点赞”,获取群众“好评”,从而巩固执政之基,以达兴邦强国、安民乐民之大好气象。
以“集众”汇聚磅礴之力。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干事成事的关键。如何让庞大的干部队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智慧、团结一切力量、锻造实干队伍的集中体现。“集众智,破万难”不是一个简单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具体部署里狠抓落实的“真功夫”“硬动作”。要矢志把准政治方向,做到坚定不移跟党走,剔除困扰干部队伍思想进步的认知偏差,澄清模糊认识,廓清思想迷雾,要在伟大事业的践行历程中凝心聚力、贡献智慧,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以共同的信念和决心,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在“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笃定前行之心,在“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做到行稳致远。
以“治本”涵养政治生态。党的政治建设是贯穿始终的永恒课题,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法则。切实履行好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的政治职责,就要立足于党中央的政治视角,在“治本”上“动真格”“硬碰硬”。要明确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得益于常抓不懈的“行为养成”,要坚持公道正派的优良作风、弘扬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深植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念、树立老实忠厚的可靠形象,时刻检视自身,不断剖析问题,在“日用而不觉”中常扫思想灰尘、增强政治免疫力,让正气充盈的党内生活孕育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干事创业提供积极氛围。
以“斗争”防范政治风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时刻以底线思维为“响鼓”,以政治清醒为“重槌”,不断发扬斗争精神,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合理预见、及时发现、动作迅速、妥善解决,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勇于面对、敢于亮剑,在大风大浪跟前要自觉担当、冲锋在前。要以斗争精神提升风险意识,有效避免各领域风险的“交叉感染”,让是非不明的“政治麻痹症”无处遁形。
以“进取”提高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的强弱是考验党的干部是否具有公信力、执行力和决断力的重要标准,反映了干部政治能力的高低。任何时候,干部队伍都应该把治理能力作为履职尽责、克己奉公的硬标尺,通过不断淬炼政治能力来筑牢政治担当。要永葆政治本色、坚守政治底色、磨砺政治成色,在与违背党性行为的较量中保持高压姿态。同时要站在大局的高度,历练局势分析的能力,开拓不止于前的视野,提升明辨是非的水平,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与深度中分析、批判、研究、思辨、解决和反思问题,以此提升治理水平和政治素养,练就“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肩膀,把准大方向,在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中务实进取、为党为民。(作者:苟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