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网络直播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市场营销形态,充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给生产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种种不良直播也被群众所诟病。在各级各部重拳出击之下,网络直播乱象仍然屡禁不绝。据“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9月12日批露,某直播平台上,有一个叫“彡彡九户外”的直播间,涉嫌万人聚赌,日流水惊人。男主播吸引了成千上万网友疯狂“打赏”,直播间一天流水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另据网友反映,该直播间男主播还有“直播爆粗口”、“在未成年面前要求女性脱胸罩”等毒害青少年的低俗、恶俗内容,影响非常恶劣。直播乱象的车必须得刹。然而,网络直播其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须在政府监管治理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改革调控理念加以研究解决。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虽然国家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精神文化内容不丰富、设施数量少、保障层次低等矛盾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难以得到全面有效满足。在信息网络的作用影响下,在广大群众的内在需求下,在市场经济的营销推动下,自2016年开始,网络直播由于其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交互性强等优势,市场业态开始呈井喷式爆发,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趋多样,迎合着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爱好需求。但是,网络直播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一直是各大平台始终监管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网络直播的实时性,导致网络监管难度大,治标难以治本。若要治根,须得对症施策,精准发力。
加强“供给侧”的行业监管,堵住源头。一是法规先行。政府职能部门应有见叶知秋的敏锐,结合网络文化走向,以法律为准则,以道德为准线,不断健全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适时补充完善《网络直播主播管理规范》,进行动态补充,实施静态管控,越界者依规必纠,违法者重罚严惩。通过勤打“补丁”,织密防护网,不再“牛栏关猫”。二是落实网络平台监管审核责任。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网络直播平台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依法从事经营活动,提高自我净化能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直播平台应严格落实网络实名注册制,在制度上对网络“看客”进行法规约束,进而激发其维护社会道德的“主人翁”意识,争当文明斗士,形成共同举报、人人检举的良好氛围。三是严格主播主体责任。网络主播直播自由度大,部分主播在急功近利价值观的驱使之下,难免会铤而走险,打规则的“擦边球”,甚至顶风违法直播暴力、色情、低俗和历史虚无主义荒谬意识等不良内容。对于违反规定的,直播平台必须坚决予以封号,根据合同约定予以处罚。相关职能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应根据其直播影响,追究相关刑事责任,切实用法纪的“铁戒尺”压紧压实直播乱象的“潘多拉魔盒”。
加强“需求侧”的文化供应,丰富生活。一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坚持政府主导,资本化运作,增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数量,增大公共文化体育场馆的“内含容量”,持续做好提档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信息化水平。积极拓展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的功能作用,大量举办群众欢迎、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各类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加大广播电视及网络的精品文化供应。数据媒体作为当下人们接受信息和生活娱乐的重要形式,传统古板科教式的节目信息和作品已无法满足群众的渴望和需求,主流和各方媒体应转变思维定式,积极接轨信息时代快速更新迭代的节奏和步伐,用灵活丰富的形式传播正能量信息,让人民想看愿看喜欢看,提升文化“软实力”。三是加强社会价值宣传引领。成风于上,俗化于下。各地各部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思想宣传作为文化供应的一项重大工程,充分利用各类媒介载体,扩大覆盖面,让人们见于目、思于脑、践于行。各单位、学校、企业应定期开展教育学习分享活动,让社会公德和文明道德内化于心,培育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提高自觉抵御抵制网上不良言行的能力,让文明的因子播撒华夏大地,进而转化为民风民俗。
网络空间是社会发展前行的必要支撑,是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棵树顶不住风沙,一片森林才能遮风挡雨。”唯有共同携起手来,找准各自站位,为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而努力,才能成风化人,激浊扬清,迎来春暖花开。(作者:史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