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新月异的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党务政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为基层减负、利民便民提供了新的科技手段。与此同时,形式主义这一顽瘴痼疾也披上了信息化的新型隐形外衣。治理信息形式主义,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化执纪问责制度,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推进靶向治理举措,确保良好的执行效果,从而推动党员干部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更好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信息形式主义 具体表现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网上填表、微信群通知、手机拍照打卡……随着信息技术在党务政务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形式主义作风也逐渐出现并不断蔓延。只有充分认识形式主义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力戒形式主义作风,才能让信息技术手段正确发挥出科技减负、数据赋能的作用,达到持续为基层减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
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形式主义
信息形式主义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在吸引眼球上下功夫,令人眼花缭乱。
“文山会海”悄变“工作群”
近年来,由于各级持续加大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使得困扰基层多年的“文山会海”少了许多,服务群众的举措多了一些。然而各类视频会议、微信群通知却悄然增多。视频会议原本因为其简洁、便利、高效而备受推崇,却在形式主义的加持下悄然无息成为了“文山会海”输出的便捷通道。此外,多媒体的使用技术日趋完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但是很多单位和部门为了追求所谓展示效果,吸引眼球,热衷于制作宣传海报和视频,重形式轻内容,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网络化办公是大势所趋,微信成为重要的工作软件,上传下达即时完成。然而工作群增多成了每个基层干部的苦恼,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暗自滋生。有的领导干部只顾拉群建组,原本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变成了“以微信落实工作”;有的干部只顾跟风回复收到,却连文件内容都没有仔细查看;大量的微信工作群令人眼花缭乱,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甚至在官僚主义作风影响下,一些单位的微信工作群变成了“夸夸群”“红包群”“加班秀场群”“溜须拍马群”,甚至朋友圈也要强制转发相关工作内容并及时点赞等。这些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作风披上了信息化的外衣,成为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严重挤压时间、耗费精力,非但没有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效率,反而使得原本先进的办公工具成为了异化人的绳索。
“督察检查”注重“拍照留痕”
近年来自媒体盛行,各级单位创设微信公众号,便于各类通知发文、宣传通报,方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方针政策,也利于政府宣传工作的开展。公众号的内容讲求图文结合,因此拍照成了每次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使得原本适当的拍照发文沦为“注重拍照”的形式主义新变种。除此之外,为了应对上级单位检查,专门带多件衣服前往指定位置拍照、准备多条横幅或者会标进行拍照、甚至用电脑技术伪造领导视察的“拍照留痕”;通宵达旦、弄虚作假地完善系统资料、系统台账的“造假留痕”;各种工作检查截图实时上传微信工作群的“检查留痕”,都在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原本的大数据留档存储却滋生了处处留痕、事事留痕、过度留痕,导致“痕迹主义”泛滥,形式主义之风大肆盛行。
“理论学习”只求“打卡刷分”
为了加强学习,各类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手机学习客户端等纷纷涌现。自学习强国客户端上线以来,以其权威性、多方位、便携化的优势迅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加油站”。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对于学习强国的学习却是应付了事、只求刷分,为了确保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出现他人代看视频、快速刷分攻略等形式主义典型表现,背离了理论学习初衷。部分同志存在“打卡”心理,在理论学习时“只让身到,不求心到”,只过耳朵不过脑。
“便民官网”沦为“僵尸网站”
“互联网+政务”无疑是便民服务的新型服务手段,政策查询、社情民意沟通、网上事务办理,力争让群众最多只跑一次。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大量“僵尸网站”“僵尸客户端”等,这些前期通过大量人力、财力设计的网站和客户端,花费不菲却徒有空架,出现“门难找”“脸不见”“话不说”“事不成”等新情况。披着“信息化”外衣,但内里仍旧长着形式主义的骨骼,相较于传统形式主义更具有隐蔽性、变异性,更应当加强警惕,持续改进。
危害极大的信息形式主义
信息形式主义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的新型形式主义,是当前形式主义的一种新变种。
一是割裂政府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破坏政府公信力。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畅通,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强烈,因此政府的一言一行更加受到人们关注,呈现出一种透明化的隐形监督的特点,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舆情危机。信息形式主义作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究其本质还是脱离实践、脱离群众,不做事、做虚事。这些作风在群众面前暴露无疑,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加之新闻“放大镜”、新闻失真等现象出现,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任和形象。
二是影响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严重危害党内政治生态。信息形式主义蒙上信息技术的面纱,换汤不换药,由线下形式主义转至线上形式主义,严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一对连体婴,信息形式主义出现的同时,也迅速滋生了以电子技术为本而非以民为本的电子官僚主义。数字化政府建设是我国政府治理的重大创新表现,有利于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然而电子官僚主义和信息形式主义的交互出现,使原本尚未解决的问题更是“网上加难”,人们只能“望网兴叹”。一味的将中央决策虚化、形式化、官僚化,只会助长行事作风的“推拖绕、等靠要”,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易诱发破窗效应,引得众人纷纷仿效,相互推诿、流于形式,助长歪风邪气,诱发理想信念缺失的“软骨病”,严重影响党内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三是增加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耗费人力物力精力,容易造成优秀人才流失。基层形式主义由来已久,各类数据的反复填报、各级各类检查、资料台账的整理等等,使得基层干部往往超负荷运转。而信息形式主义更加让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因不堪重负而渐生退意。“手机不离手、打卡不能停、消息不间断”成了众多基层干部的常态,各类形式化的微信群通知、微信公众号宣传、学习软件签到等,将线上与线下无缝对接,将工作与生活深度捆绑,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心力,效率低下且形式主义作风浓厚,长此以往造成身体疲惫、精神紧张,严重危害了基层干部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不少基层干部直言压力过大、畏难厌战,甚至主动请辞、不愿久留。这种信息化的指尖形式主义,不仅给基层干部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负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造成优秀人才“出逃式”流失,也在无形中倒逼干部不得不采取形式主义的做法,助长“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之风,无形中束缚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严重影响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拳出击治理信息形式主义
治理信息形式主义是一场硬仗。要从加强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力建设等方面着手,重拳出击,加大信息形式主义的治理强度和力度。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信息形式主义作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其实质仍是形式主义旧习。对信息形式主义的治理,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自觉警惕防范各类形式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增强自我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始终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贴近实际、扎根群众,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绣花精神”深入一线,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切实做好关乎人民群众“冷暖”的每一件事情,为百姓做实事,为人民谋实利。
第二,深化执纪问责制度,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治理信息形式主义,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深化执纪问责制度机制,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从源头把好关、从开篇立好意。完善执纪问责制度,要从对基层工作的实际考虑出发,既要解决共性问题,也要解决特殊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聚焦重点难点,建立健全科学化、人性化的考核体系,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灵活变通,进一步改进检查考核的方式方法,不拘泥于表面形式,营造尚简尚效的氛围;坚持问责与激励并行,加大对广大干部的正向激励力度,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勇于担当,分层级做好压力传导,大力激发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敢作为、敢担当的精气神,促使党务政务工作“自有源头活水来”。
第三,推进靶向治理举措,确保良好的执行效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没有执行力的制度就像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没有任何的震慑力和作用。治理信息形式主义,必须通过有效的靶向治理举措,重拳出击、狠抓落实,确保良好的执行效果。坚持以上率下,层层引导,摒弃华而不实的工作汇报,警惕形式主义苗头,严格防止形式主义“灯下黑”;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抓典型、树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斗争精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敢于自我“刮骨疗毒”,以实际行动力戒形式主义作风。针对当下严重的指尖形式主义,不断围绕“网络减负”灵活变通,精简各类微信工作群、公众号、学习软件等,不强制“晒照片”“发定位”,防止以形式主义做法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力求做到真减负、减真负,让技术工具正确发挥出提高效率、便民利群的作用,将广大党员干部从“手机奴”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而将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为民服务、如何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等对社会治理效能有积极意义的思考上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作风保证和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文作者为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娜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臧雪文 / 王茂磊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