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穿上各种“隐身衣”,衍生出了“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等新形式。这些形式主义的新变种造成基层工作“脱实向虚”现象,浪费了行政资源;背离“技术赋能”初心,影响了工作作风;衍生“层层加码”问题,损害了政府形象。针对“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的顽固性、隐蔽性与欺骗性特点,需要采用“理念—制度—技术”的立体治理方式、“预防—考评—监督”的全程治理机制以及“统筹—融合—细化”的多元治理手段予以解决。
关键词:信息化 信息形式主义 智能官僚主义 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大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拦路虎”与“绊脚石”。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党反“四风”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类措施不断推出,形式主义得到了很大程度遏制,官僚主义也有了一定程度收敛。然而,这两者具有顽固性、多样性与变异性等特点,对其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综合施策进行深度治理。
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表现
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新技术革命与政府治理的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已然成为政府治理创新的基本主张、主要方式与重要标志。然而,随着治理新技术运用与政务新平台建设,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等作风顽疾也乘机渗透到了“线上”,“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隐形“四风”问题。
信息形式主义
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形式主义从来不会自行消失,总是要寻找各种机会披着“新马甲”表现出来。在“互联网+政务”的平台上,形式主义自然也不会缺席。现代信息技术与形式主义的联姻,就成了“信息形式主义”。
第一,线上“文山会海”,硬拗“勤于政务”的造型。线下的“文山会海”现象,近些年在重拳整治之下已经有所收敛。随着互联网办公的兴起、发展与普及,一些地方和部门将“文山会海”搬到了互联网上,美其名曰“提升效率”。线下的“文山会海”正悄悄向线上转移,屏幕成为了形式主义的“保护罩”。一些单位大建微信群,在微信群里转发各种文件,进行密集的“信息轰炸”,至于文件是否落实,并不真正关心;一些单位为突出工作重要、体现领导重视,随时在各类互联网会议平台召开会议,将过去的“面对面”变成“头像对头像”,但是会议里面又没有具体内容,仍然是在“以会议落实会议”,造成会议过多过滥的现象。这些作法,是将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主义穿上了信息化、高科技的外套,看上去热热闹闹,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实质上只是硬拗“勤于政务”的造型。
第二,网上“痕迹主义”,造成“虚痕流行”的顽疾。在政府实践中,痕迹管理演变为“痕迹主义”,受到各方诟病,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是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不但未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痕迹主义”在信息化技术助推之下,已然成了形式主义的顽疾。网上“痕迹主义”做法各种各样:一些地方要求驻村干部通过微信群的“发送位置”“共享实时位置”等功能报告位置,证明自己坚守在村里,结果驻村干部下载一个位置软件将自己的位置固定在村里;一些地方一刀切地将“外宣”作为考核指标,报纸、电视台、网站甚至 APP、公众号等,都纳入了考核范围,造成干部被迫花大力气写各种文字材料在各类媒体上“留痕”,等等。
第三,制造“政绩泡沫”,大有“浮夸作秀”的嫌疑。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工作,这些做法应该鼓励,但是忘掉初心,本末倒置,必然会导致信息形式主义。例如,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本是好事,但是个别领导干部将直播间当成秀场,发文大搞摊派,违背初心去搞销量造假,还有一些甚至组织水军齐呼“领导好帅”;一些干部热衷于利用新媒体制造“政绩泡沫”,宣传大于行动,宣传超前行动,制造“玩概念式”创新,利用新媒体自欺欺人,等等。
智能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是“官本位”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在实践中体现为对上巴结奉承、盲目服从,对下脱离群众、不负责任。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政府治理的深度融合,电子技术为政府工作推进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官僚主义随之悄然而至,形成了“智能官僚主义”。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玩起了“懒作为”。信息技术的正确使用对于破除官僚主义有助益,但是使用不当也可以助长官僚主义。现在有一些干部该到一线去调研的也不去一线,把工作群作为开展工作的主阵地,需要什么原始素材直接让下级干部通过工作群报上来;一些应该在实践中真抓实干的工作,也搬到网上进行,“精致留痕式”工作成为一些地区开展工作的“捷径”和督查工作的“妙招”;有的干部不断拉群建组,出个文件就“@所有人”,但是对后续监督、工作进展、实际成效则不闻不问。
第二,利用工作群组,建起了“拍马群”。现在的一些微信群,变成了领导的“点赞群”“夸夸群”。微信群里经常发放领导开展调研、开会讲话之类的工作照,展示领导的“光辉形象”,群里成员则各种“献花”“膜拜”,不断发送“领导辛苦”“领导英明”之类的奉承话,以博取领导欢心。这些作法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是一种官僚主义,影响到了官场生态。
第三,利用网络办公,搞起了“新门槛”。网络办公本身是为了高效率地为人民服务,但是一些干部玩起了“小心思”,利用它制造出了现代化的“电子衙门”。一些正常可以办理的业务,借口网络问题不办理;工作出现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技术问题;明明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快速汇报的工作,为了显示权威,非要自上而下层层传达。
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危害
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虽然具有一些“隐身功能”,但是它与过往“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一样,都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莫大的危害。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浪费了行政资源,影响了工作作风,损害了政府形象,其危害不可小觑。
造成“脱实向虚”现象,浪费了行政资源。信息技术只有扎扎实实地用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真作为、真办事,服务对象从中受益,才不会浪费宝贵的公共财力和行政资源。信息形式主义“脱实向虚”,不求实绩,只求好看,让信息技术成为“形式主义”的催化剂,虚耗了信息办公平台的投入。电子官僚主义“庸政懒政”,虚耗了干部的精力,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了另类“包袱”和负担,降低了其工作效率。另外,一些过去简单明了的数据报表,采用各类信息系统后,导致程序繁琐、内容繁多,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精力,造成行政资源浪费。
背离“技术赋能”初心,影响了工作作风。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与政府治理相结合,产生了“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工作模式,提升了政府服务的人本化、人性化和人文化水平。但是信息化、智能化的运用,一旦背离了“技术赋能”的初心,反而会对工作作风建设带来新问题。目前,仍有大量“群上安排、群上指导、群上培训”的现象存在,领导遥控基层干部,基层干部隔空开展工作,很多干部成为了“云上干部”“牵线木偶”,造成民情不明、民情不查,对群众的呼声失去了回应能力。
衍生“层层加码”问题,损害了政府形象。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还会衍生“层层加码”问题,给一线干部增加负担,给服务对象带来烦恼,最终损害了政府形象。简单的工作汇报,层层加码之下,搞多媒体、视频短片都从“自选”变成“必答”,导致很多基层干部变成了“材料干部”;为了宣传“政绩”,投入大量财政资金重复开发APP,强制群众安装客户端,滥建公众号,并且以下载人数、关注人数来进行考评。这些“层层加码”的“假作为”,引发群众反感,影响那些低调干事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治理
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积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积极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新技术革命与国家治理的双向互动,是时代发展趋势与必然要求。当然,对于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避免“技术赋能”变成“技术负能”。针对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的顽固性、隐蔽性与欺骗性特点,需要采用“理念—制度—技术”的立体治理方式、“预防—考评—监督”的全程治理机制以及“统筹—融合—细化”的多元治理手段进行解决。
采用“理念—制度—技术”的立体方式进行治理。在理念层面,要推进政府观念和治理理念与时俱进,不能技术上进步了,脑子仍然停留在“过去式”。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在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上谋真功、出实招、建实绩;要端正工作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拒绝信息化上的表面文章、形象工程。在制度层面,将电子治理行为纳入制度规范,推动网上信息沟通、网上服务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和公开化。在技术层面,不断推进网上信息的集成化、系统化、协同化,充分发挥电子政府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性,推动“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范式转移,实现机器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同时不断弥补技术漏洞,防止网上作弊行为。
建立“预防—考评—监督”的全程机制进行治理。针对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首先要建立预防机制进行治理。要使干部的网上行为合规,就要尽量消除工作条块分割、任务交叉不清等问题,消弭技术滥用、文山会海,消灭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源头,从根上预防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的产生。其次,要建立考评机制进行治理。可以从工作考核入手,时刻抓住“实效”这个肯綮进行考评,评价干部时,减少形式权重,增加绩效比例,才能有效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第三,要建立监督机制进行治理。建立和完善网上行为责任制度体系,包括干部网上行为定责、问责和追责制度,全面实行对干部网上行为的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和技术监督。
应用“统筹—融合—细化”的多元手段进行治理。要统筹线上线下治理。干部行为有网上网下之别,干部责任无线上线下之分。打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样要一把尺子量到底,把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全面纳入到治理范围之中。要推进技治与人治的融合。改变单一和冷漠的人机关系模式,加强人机和人际多向互动沟通,建立包容友好的人机关系与人际关系。要细化从“前端”到“终端”的规定。要出台相应的工作细则,对信息形式主义与智能官僚主义的识别与处理作出具体规范,实现精准靶向与科学应对,从而刹住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遏制互联网上的官僚主义。
【本文作者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场域中的社会治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VZL007)阶段性成果】
责编:贺胜兰 / 董 楠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