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实现中国自贸试验区更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家谈

作者: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李善民

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提出,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加大开放力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从2013年的初期试点阶段进入到2020年全面推进阶段,目前中国自贸试验区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又该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李善民对此作了深入解读。

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目前已经扩容至21个,有序分布在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地区,基本实现了沿海省份的全覆盖,连点成线,再连线成面,形成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全方位发挥沿海和沿边地区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总体布局。

同时,除了有共性的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放开、法治化等领域的制度创新要求和目标外,各自贸试验区基于发挥地理优势和产业特点建构的功能定位都各有特色。如上海自贸试验区旨在进一步探索金融放开创新;广东自贸试验区突出粤港澳深度合作目标;福建自贸试验区则彰显对台特色;陕西自贸试验区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辽宁自贸试验区为东北工业基地转型提供经验探索;浙江自贸试验区则在海洋贸易制度创新上充当排头兵;广西、云南、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有利于推动沿边地区开放,辐射带动沿边发展,进一步密切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沿边地区的开放开发水平。这样的空间布局很好地协同了“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北振兴、成渝双城联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

中国自贸试验区实施7年以来,尽管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仍有深化开放的空间。因此,在当前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另外20个自贸试验区要通过赋予更大的自主改革权,实现高质量发展。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开展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规范工作。就自贸试验区政府职能范围而言,要形成并公开“权力清单”,简政放权,提升行政透明度。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都要用清单列示。就政府责任而言,制定并公开“责任清单”,明晰职责,接受社会监督。对违反“权力清单”造成损失的要依照“责任清单”问责,对探索性的制度创新变革带来风险的可以免责。

对标国际惯例,完善负面清单投资管理制度。参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内资标准,制定更开放、限制行业更细化的自贸试验区准入负面清单。在开放程度和开放范围上,适度放开金融、通讯、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的限制,降低专业教育、银行、券商、保险等行业的进入门槛要求。分步实施、重点研究针对境外人士的保险制度和担保制度,解决境外人士信用信息缺失情况下保险难办、信用卡办理难等问题,达到开放多赢的效果。

拓展贸易便利化的覆盖领域。目前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的主要制度创新集中在货物贸易上,随着服务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和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自贸试验区可打造“单一窗口”升级版,将货物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创新拓展覆盖到服务贸易,逐步将维修服务、离岸贸易、服务外包、技术贸易等纳入系统,加快推进医疗、旅游、金融、文化、教育等高端服务领域的贸易便利化。取消对专业人才流动限制和放宽对跨境支付等形式的服务贸易限制。逐步探索将服务贸易进出口退税申报纳入“单一窗口”管理。

加强自贸区金融创新与国际(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联动。与其他领域的制度创新不同,金融领域创新的推进实施和复制推广更多地受到整体金融改革进程的制约发展。与此同时,金融要素的集聚特征,也使得自贸区金融创新更多要通过其辐射功能发挥效应。自贸试验区改革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天津区域金融中心,重庆、武汉、成都、厦门、青岛区域金融中心等的建设密切关联。随着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政策的逐步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逐步探索自贸试验区与自贸港同等的法律地位。可研究出台《中国自由贸易区(港)法》,明确界定中国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的行政级别、立法位阶、改革权限等,配合各大自贸试验区所在地方人大已经发布或正在制定的自贸试验区条例,逐步构建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法律支撑体系,为自贸试验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战“疫”说理】如何把握疫情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战“疫”说理】“无接触经济”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战“疫”说理】新基建将如何发挥新动能

【战“疫”说理】民营企业是稳外贸的关键

【战“疫”说理】政企合作的抗疫经验

【战“疫”说理】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优势凸显

【战“疫”说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战“疫”说理】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快创新经济治理

经济大家谈 | 这三个重点领域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经济大家谈 | 王一鸣: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如何转危为机

经济大家谈 | 唐任伍: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企业在行动

经济大家谈 | 新基建要注重绿色发展

经济大家谈 | 稳投资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经济大家谈 | 新基建要实现“五个结合”

经济大家谈 |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推进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家谈 | 新基建的多重逻辑

经济大家谈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经济大家谈 | 进一步提振消费,助推经济增长

经济大家谈 | 完善创新治理体系,打造经济新优势

经济大家谈 | 坚定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经济大家谈 | 科学推进新基建,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经济大家谈 | 推动新时代西部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家谈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经济大家谈 | 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经济大家谈 |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增长

经济大家谈 | 协同发展“夜经济”,打造惠民富民新的增长点

经济大家谈 | 在常态化防控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家谈 | 充分把握新基建的核心与实质

经济大家谈 | 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海南自由贸易港

经济大家谈 |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经济大家谈 | 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大家谈 | 无接触经济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一个长期风口

经济大家谈 | 把握战略机遇,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家谈 | 后疫情时代无接触经济的产业图景

经济大家谈 | 让经济自我回升更有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家谈 |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一)

经济大家谈 |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二)

经济大家谈 | 坚定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济大家谈 | 化危为机:战胜经济风险的智慧

经济大家谈 |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的新起点

经济大家谈 | 全力保护企业生产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经济大家谈 | 以创新为动力,把握新增长之“机”

经济大家谈 | 进一步刺激消费,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向好

经济大家谈 |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践行

经济大家谈 |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经济大家谈 |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经济大家谈 | 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经济大家谈 | 实施更加积极全面的扩大内需战略

经济大家谈 | 在国际数字经济建设中贡献中国智慧

经济大家谈 |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经济大家谈 | 下半年经济工作如何实现稳中求进

经济大家谈 | 以“双循环”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经济大家谈 | 提速新基建 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经济大家谈 | 数字经济塑造了新的生产力

经济大家谈 | “在线新经济”何以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经济大家谈 | “新消费”释放潜能动力足

经济大家谈 | 建设大都市圈,推动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

经济大家谈 | 以高质量发展开创旅游业新局面

经济大家谈 | 在变局中找到中国的战略机遇

经济大家谈 | 进一步释放“新消费”潜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

经济大家谈 | “代经济”展现出强大活力与韧性

经济大家谈 | “云经济”迅速崛起背后的强大动力

经济大家谈 | 使人才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大家谈 | 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经济大家谈 | 以双循环格局提升产业链水平

经济大家谈 | 科学认识城市发展规律,让城市更高效更宜居

经济大家谈 | 银发消费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得力引擎

经济大家谈 | 零工经济激活就业潜力

经济大家谈 | 全面激发居家经济的发展动能

经济大家谈 | 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经济大家谈 | 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经济大家谈 | 国内大循环重点是扩大内需

经济大家谈 | 积极扩大进口,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经济大家谈 | 中国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

经济大家谈 | 通过制度创新化解双循环的“堵点”

经济大家谈 | 加快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经济大家谈 | 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良性持续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经济大家谈 | 外资缘何持续看好中国

经济大家谈 | 推动全球价值链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经济大家谈 |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

经济大家谈 | 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方位和新特点

经济大家谈 | 在“双循环”格局下更好弘扬企业家精神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