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

【摘要】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饮食方式变革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文化融合与文化开放的社会盛况,也催化推动了饮食方式的变革。饮食方式由传统的分餐制演变为合食制,并沿用至今。合食制的最终确立,正是唐宋时期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产物。

【关键词】唐宋时期 饮食方式 分餐制 合食制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饮食方式,乃指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开展饮食活动的生活方式与制式规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的生活方式取决于生产方式,随人类文明文化的不断进步而演化发展。人类饮食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联。中国历史上,饮食方式从分餐制到合食制的演变,也说明了这一点。

分餐制,即分食制。或是中国数千年来最早的饮食方式,一般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层次,每人各自一套餐具,按等量原则,配给食物一份。席地或据案而食,独自享用。而合食制,则是后来演变而成的饮食方式。一般也是每人一套餐具,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唐代,还出现似介于分餐与合食的过渡形式,或有称之为会食制。多人围桌而聚,每人一套餐具,食肴也为之配送,另有饼食或羹汤,置放食桌或旁边,任人各自添加。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饮食餐制,由据案分餐,至同桌合食,演变于唐宋时期,一直沿用至今。一方面,这一变革历经漫长岁月,循序渐进,最终在宋代定型,延续后世,并非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这一变革也应是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产物,或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的变迁与进步。在当时社会多元综合的历史因素作用下,人们根据自身生存生活状况所作出的历史选择,不可能一锤定音。由此也引起学人诸多讨论,何以古代传统的分餐制,最终在唐宋时期演变成合食制?

唐宋时期物质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为饮食方式的变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文明基础

古代传统的分餐制,最早或始于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资料贫乏。人类社会群体,只有共同占有财富,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才能保证社会群体的生存与繁衍。以饮食分餐制,维持了群体平等的果腹之需。而在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积累与生活资料获取更为丰富多样,但仍难以全面满足随着人口增加而形成的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存在着不同的贫富等级差别。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仍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支持,分餐制依然如故。只是在不同阶级阶层中,与礼乐制度结合,饮食分餐的形式与内容,受政治经济地位的影响,出现了相应的等级差异。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强盛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相对于欧州封建制正处于千年之久的“黑暗时代”,唐宋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居于世界前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之国。社会物质财富充裕,必然对饮食文化生活发展带来更大的冲击与影响。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主食从粟麦转为稻麦为主,确立了中国以稻麦为主的饮食结构与主食消费发展方向。在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更加偏重于选择高产的粮食品种作为主粮主食。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与生产品类,与前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如肉类食品,除了畜牧业与家禽业不断发展,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趋向集中于东南沿海,海河水产品的利用更为普遍,肉类食品更为丰富充足。又如蔬食品种,以唐代孟诜、张鼎所撰《食疗本草》中所载,诸如蕹菜、菠莱、白苣、鹿角菜等都是首次见之于本草学著作。有些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如:“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莴苣也。”由于食物原料的多样充裕,饮食烹饪技术更为精谌,美食佳肴层出不穷。饮食器具,随唐宋瓷器制造业的发达繁荣,更为统一精细。人们对饮食的追求与需求愈加广泛,饮食生活文化水平发展至崭新阶段。据宋人陶谷《清异录》中所载,唐代尚书令韦巨源的“烧尾宴”,择奇异者略记便有58种之多,色香味美,形名俱实,美食丰盛。美食当前,传统的分餐制,一人一份,一人一器,难以满足饮食者对各种风味美食的享用,也无法体现盛宴之上的热闹气氛,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存在的意识与形式,传统分餐制转化为合食制,势所必然。

唐宋时期,商品交换日趋兴盛,城乡人口数量增加,人口流动性加强,传统抑商政策下所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日益松弛,饮食文化发展也展示了新的趋向和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饮食市场的社会化与商品化程度呈现跳跃式提高。

唐宋时期的饮食业,尤其是都市饮食业,无论营业地点,还是营业时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突破封建政府的严格限制,相对较为自由地以社会生活需要为转移。随立营业网点,自定营业时间,逐步向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转化。唐代,“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直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如南宋临安,“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肉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以此为快便耳”。饮食店铺“买卖昼夜不绝,夜浇三更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饮食业全方位,全天候的经营模式,反映了当时饮食业已纳入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中。一方面能为中等仕宦官员、行商贾客、工伎小贩以及城乡从事流动职业的各类服务者,提供多元饮食服务。另一方面,也通过改变饮食方式与餐制,以多元经营的商业手段,提供冷热荤素各式各样的美食佳肴,以满足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传统的饮食分餐制,等级森严,行止拘谨,食物单一,气氛冷落,对于饮食者的美食以及氛围的热切追求,以及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显然不合时宜,必遭时代与社会的淘汰。宋人张择端描绘北宋都城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有不少饮食店铺,市民围坐方桌,推杯把盏,群聚合食。饮食商业化发展,没有饮食席器的等级区别,有助于合食的平等化与制度化。饮食合食制,最终在唐宋时期成为中国饮食方式的主流,承袭至今。

所以唐宋时期经济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成为中国饮食生活方式由分餐制演变为合食制的重要原因。

唐宋时期文化交流开放繁荣,为饮食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唐宋时期,是政治经济鼎盛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化交流开放繁荣的时代。文化交流为饮食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文化开放,也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为饮食文化的变革,注入新的动能。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不断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随着民族交流,文化融合的深入,一些少数民族生活文化习俗也为中原正统文化所吸纳。如魏晋时期高桌大椅的传入和普及,就对饮食文化的演变带来重要影响。魏晋少数民族带来的高足桌椅,改变了中原传统的席地而坐的跪姿习惯,逐步形成了更轻松舒适的垂足而坐。唐代各种高足桌椅已为流行,唐天宝年间西安高元硅墓室中壁画的墓主人像,已双足垂放地上。敦煌唐代壁画中,也有不少在高桌高椅中会食的情景描写。唐宋时期,矮足之案已日渐消失,席地而坐已基本抛弃。高足桌椅品类基本齐全定型,成为生活的主流。家具变化带来了坐姿的变化。从而促进了饮食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仁湘教授就认为高桌大椅的普及,是唐代分餐制开始向合餐制转化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由于家具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浪潮的出现,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华中师范大学姚伟钧教授也指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发展,房屋建造高大,也使踞坐转变为高足坐有了可能,从而促进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制适合跪地而坐的饮食方式,合食制则与垂足而坐相适应。高桌之上,面积较大,美食多样。大椅垂足,舒适在上,视野开阔,取食方便。群聚共食已成为可能。特别是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饮食业已成为牟利行业。按分餐制的要求,每人一桌一椅,一器一食,不符合成本效益。在有限的饮食空间中,一套桌椅可容纳更多消费者的合食制必然取代分餐制。

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为社会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的变革提供各种可能。如魏晋时朝,少数民族服饰“胡服”传入中原,原来汉族宽袍大袖的服制,逐步吸收了少数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衣袖瘦窄,紧身及膝,为群聚共食带来更多便利,也为唐宋时期分餐制向合食制转化创造了条件。文化交流,引进了新的食物原料与烹饪技艺,食物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引致饮食方式的改变。唐宋时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化发展,也成为饮食方式与饮食餐制变革的催化剂。

唐宋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开放时代,兼收并蓄,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挑战,冲破旧制藩篱。正是在唐宋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化开放历史潮流中,迎来了饮食方式由分餐制转向合食制的文化变革。

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分餐制,从周代开始,不仅是一种饮食餐制,以满足人类的饮食需求。更带有特定的礼制文化色彩,成为等级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承载道德教化之功能。统治者通过饮食分餐礼制,明尊卑,分贵贱,以维护以王权为中心的统治制度,具有相应的政治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强,也对传统饮食文化生活与制度带来影响。特别是魏晋时期,战乱峰烟四起,政权更替频繁,文化多元汇聚,给中原传统的礼制等级制度带来了冲击,作为传统等级制度重要组成部份的饮食分餐制,必然受到一定影响。

在隋朝结束中国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之后,唐宋时期经济发展、文化开放,给社会各个层面都带来了新的影响,带有礼制文化色彩的传统饮食餐制,也无可避免受到更大冲击,饮食方式的变革势难阻挡。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推动了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中坚,能够不断进入政治舞台。他们不拘一格,自由放纵,对酒当歌,赋诗畅怀。敢于挑战传统礼制,接受历史发展新潮流的洗礼。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传统饮食分餐制,已难以适应文化融合、文化开放所带来的自由进取的文化精神与社会氛围。

宋代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开放的时期。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代没有文字狱,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潇洒自如,归隐自然,追求自我的文人生活。宋代诗词书画、音乐歌赋,成就斐然,惊为天人。在饮食生活中,注重开放自由的氛围,追求愉悦高雅的情调。饮食聚宴,文人士大夫品尝美食之时,行令数典,谈论文章,品评时政,交流感思,情豪致高。饮食生活,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也非为礼制等级之枷锁,而是文人士大夫抒发文化情怀,展示文化景观的开放时空。在唐宋时期开放的文化生态下,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伦理、饮食文化心理必然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分餐制逐渐消失于社会大众的视野之中。饮食合食制应运而生,立世致远。

唐宋时期,饮食方式由分餐制向合食制变革,主要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交流融汇,为饮食方式变革带来更多的文化因子。唐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开放进取的重要时代,进一步催化了饮食方式的变革,最终确立了饮食合食制,一直沿袭至今。

(作者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参考文献】

①[宋]陶谷:《清异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年。

②[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宋]吴自牧:《梦粱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④贺梓城:《唐代壁画》,《文物》,1959年第3期。

⑤王仁湘:《分餐与会食:古代中国人进餐方式的转变》,《文物天地》,2003年第11期。

⑥姚伟钧:《中国饮食礼俗与文化史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⑦陈戍国导读校注:《国学经典文库:礼记》,长沙:湖南岳麓书社,2018年。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分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