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人民的凝聚力直接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激发人民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把握,也要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谋划。
【关键词】新时代 人民凝聚力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人民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民凝聚力以人民为主体,民族凝聚力以民族为主体,而人民作为政治身份分属不同民族,不同民族的总体构成中华民族。相对于人民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指代的范围更广,既包括各民族的凝聚,又包括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凝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民族凝聚力关注较多,对于人民凝聚力关注不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人民的凝聚力如何,直接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提升凝聚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的政党诉求,也是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庄严承诺,彰显了党的执政追求。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党的组织、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宗旨,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尽力满足人民合理的利益诉求。
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确立,与对人民力量的确认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人民书写的,中华文明是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人民培育的,人民群众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靠的是人民的支持,人民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支撑。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各方面力量,以发挥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体作用。
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智慧源泉。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人民的实践,人民智慧及其作用的发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少举措,包含人民的探索和创造,人民在实践中大胆创造经过实践检验之后,成为指导全国改革的方案和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创办就是如此。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总结提升群众的实践智慧,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行动策略。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人民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者,也是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执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反映了人民诉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是否给人民带来了实惠,人民最有发言权,应由人民来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体现了人民在党的工作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倾听群众呼声,站在人民立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人民利益作为评判标准和尺度,并依据人民评价适时调整、完善党的政策,以更好实现人民利益。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提升凝聚力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凝聚力的提升才能成为现实。新时代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应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多样化的诉求,才能切实提升人民凝聚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需要层次和影响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要求密切关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变化的节奏,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适时调整发展的目标、策略与方法,以精准对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论断涵盖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方面,界定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构成,也为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开始由追求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消费转向更多服务消费。不论人民生活需要如何变化,经济发展是基础,离开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是空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美好生活需要。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断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就是说,人天生离不开政治生活。事实上,随着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与升级,人民政治生活的需要与日俱增。民主法治体现了人民高层次的政治生活需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使各方面制度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人不仅有物质生活、政治生活需要,更有文化生活需要。新时代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不再是低层次的文化消费,而是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享受。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不仅有利于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且有助于愉悦人的身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普及与质量的提升,大众文化的繁荣与高雅文化的发展,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文化价值导向的主流化,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文化交流空间的国际化,是人民高品位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要的同时,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之中,社会安宁稳定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社会动荡不安,充满忧虑和恐惧,难有幸福可言;生活在安宁稳定的社会,才有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公平正义是人民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走向安宁稳定,才能避免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期盼“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属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具体方面。有稳定的工作以免遭遇失业的威胁,有满意的收入以保证基本生活条件,有可靠的社会保障以解除生活后顾之忧,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免除疾病恐惧,这些社会生活需要既是新时代人民的基本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征。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青山、绿地,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这些自然赋予人类的东西,构成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经历环境污染、破坏之后,人民更加深切感受到生态优先的道理,由过去“盼温饱”变为当今“盼环保”,由过去“求生存”变为当今“求生态”。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享受生态幸福,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的愿景。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以提升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人民力量的凝聚需要精神支撑,人民有信仰、人民有精神、人民有担当,这是人民凝聚力提升的重要条件。
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信仰支撑,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是支配人的行为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将人民信仰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础,人民信仰的核心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信仰能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自觉性,凝聚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在人民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凝聚人民力量的信仰基石。人民有信仰,体现的是人民的精神境界和国家的精神面貌。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支撑人奋力前行、成就自我、奉献社会的力量。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养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是对中国人民精神气质的系统阐释。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伟业、成就了历史辉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激发人民的精神力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的内在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将遇到不少困难和障碍,需要人民各自担负自己的责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指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担负起了引领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人民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人民自觉将个人幸福、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个人梦想,是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关键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结果,也是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也包括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提高人的基本素养、人的精神境界,为人民凝聚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人民的力量在于凝聚的力量,没有凝聚就如同一盘散沙,个体的力量难以发挥作用。只有凝聚起来形成合力,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把握,也要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谋划。引导人民认清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至为重要。
(作者为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注: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研究”(项目编号:2019MZD0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2、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17、2020年。
责编/赵博艺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