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中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等跃上新台阶。
即日起,人民网财经推出“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系列报道,梳理“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展现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新奋斗。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向高收入国家水平迈出坚实一步;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0.6%,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5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
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大形势下,一系列数据折射出,中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更有质量效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在实践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化。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系列报道一:
“含金量”更高
经济总量近100万亿背后,质量在提升
今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公布后的100天,海南新增市场主体超过8.9万户。海南实施离岛免税购物新政后的88天,全岛免税销售额达到83亿元。
海南自贸港发展红利的持续释放,是“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2016年至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从突破70万亿元增长至近100万亿元,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6%以上,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同时,作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的同时,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率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更足了。
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2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2019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4.4%,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
同时,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近4年年均增速高达19.4%,伴随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等一大批创新成果的出现,经济新动能正不断涌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在接受人民网财经专访时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5项主要指标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均已提前实现,其他大部分指标也正接近完成、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加快,发展方式也从规模速度型逐步转向质量效率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提升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未来中国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有底气、有动能。”冯俏彬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人民网财经专访时也认为,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实践,引领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成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
获得感更足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钱袋子”里有大民生
在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沿着平整的水泥路前行,一幢幢砖混结构瓦房整齐排列,道路两旁树木花草葱郁茂密,房前屋后瓜果飘香,青山绿水掩映下,美丽乡村的图景跃然展开。
从“少、山、穷”、贫困发生率高达70%的山区直过民族聚居村,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的东西协作扶贫新模式,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云山村”从贫穷落后走向美丽宜居。
“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超过5000万农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
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
收入增加的同时,“大民生”理念也持续深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16—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378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在监测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46.6%,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规划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7项已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居民、中西部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2015年的2.73缩小到2019年的2.64。
盘和林认为,在全球存在较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中国通过脱贫攻坚和稳定就业保障基本收入来源,稳住了民生基本盘。同时,积极推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有力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十三五’时期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标准来推进改革、制定政策。同时,也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带来的发展红利和中国人民勤劳奋进的务实实践。”冯俏彬表示。
理念进一步深化
尊重要素流动规律,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
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这五年的发展历程,见证着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协调性和持续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落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自贸试验区扩容至21个,改革开放步伐持续加快。
冯俏彬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在客观形势变化下,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逐步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冯俏彬认为,尊重要素自主流动规律,这体现了中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坚定决心。
“同时,整个‘十三五时期’我们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更深度认识。特别是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中,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的重要作用。”冯俏彬表示。(孙阳 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