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园执行园长陈洁
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就是科学家。”每个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作为学前教育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以《做一块漂亮的大桌布》区域活动为例,鼓励幼儿自信、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在探究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
循循善诱 引导幼儿在探究实践中习得经验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的思维还不能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觉性的特点。因此,操作探究是幼儿喜爱并适合其特点的活动方式。在区域材料投放中,我除了有意识地收集操作材料外,还循循善诱引导幼儿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一天,田田在美工区用颜料创作了几幅漂亮的绘画作品,在绘画时不小心将颜料涂抹在桌子上。虽然他也很努力地想用抹布将桌子擦干净,但是因为颜料不好清理,花了很长时间也还是没有整理好。琳琳和青儿看到后,用卫生纸来帮助田田收拾桌面。琳琳和我说 :“我们可以为桌子做一个桌布,用颜料的时候给它铺上,不用的时候就可以收起来。”琳琳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孩子们开始了“测量桌面,为桌子购置桌布”的游戏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对测量经验的了解少之甚少。“怎么样才能知道桌子有多长呢?”我问孩子们。“我们量一下呗!”姗姗回答。“那可以用什么来测量桌子呢?”我继续追问。田田说:“用积木!”青青说 :“用玩具。”……经过讨论后,孩子们开始自选工具材料对活动室的桌子进行测量。有的使用不一样长但形状一样的积木,有的选用相同大小的玩具,还有的选择不同大小的图书。孩子们在测量过程中逐渐了解到“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是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测量”的。有的孩子选择长短不一的长条积木来测量,但在统计时却按相同长短计算,所以在交流中,他们很快就发现“为什么同样用的是积木,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经过讨论和对比观察,我们总结出“测量时要使用一样长的测量工具”才能测量准确,并提出接下来大家可以一同尝试用“相同长度的物体(铅笔)”来测量的方法。为了便于孩子们更加清晰地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和梳理经验,我引导他们根据测量需要讨论并设计了“桌子有多长”的测量记录表,投放在区域中。
而在测量分享中,田田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不太一样,于是提出质疑:“为什么大家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我们用的都是一样的铅笔来测量啊!”片刻之后,姗姗举起手来,边用手比划边说:“我是用笔沿着桌子边量的。丁达是在桌子中间量的。”于是,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分别又演示了一下各自的测量方法。在演示中大家发现,姗姗和丁达的测量方法确实存在着差异:姗姗将笔贴着桌子的边测量的同时,还用手做标记。丁达是用笔放在桌子中间测量的,没有做标记。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比较适宜的测量方法是要将笔的首尾相接进行测量,在测量时要把笔放直,比着桌子边量并做一下记号。
在接下来的测量中,我观察到大多数的孩子是能有意识地使用已有的测量经验进行活动的,但在大家将记录表再次放到展示板上,问题又产生了。欣欣盯着记录表看了半天,提出:“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测量结果还是不一样呢?您看悠悠的和天天的测量结果差半支铅笔的长度,海明的和天天的测量结果差一只半铅笔的长度?”通过孩子们再次测量演示,我们发现他们在做标记时,天天用的是铅笔,珊珊用的是手指。在交流和讨论中,我对孩子们说:“每一位小朋友的方法都很好,而且有意识用做标记的方法记录铅笔上一次的测量位置。但得出的结果却不一样,那么大家觉得用什么样的方法做标记更适宜呢?为什么?”洋洋:“手指方便。”牧牧:“我觉的用铅笔吧!因为笔尖比手指小,手指压住的地方就会测不到了。”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大家觉得用铅笔在桌子上画出标记的方法更加适宜,能减少标记在空间上的占用,这样就能减少误差。在众望所归下,孩子们带着这份对科学的态度与购置桌布的热情,再次对桌子进行了测量,我们的美工区终于购置了一张漂亮的大桌布,大家再也不用为颜料弄到桌子上不好清洗而发愁啦!
从“做一块漂亮的大桌布”区域活动中,我们科学地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探究能力逐步得到体现,使得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勇于尝试,大胆实验,无所畏惧。也正是在这样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幼儿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育人不倦 享受幼儿在探究实践中的成长快乐
科学活动的目的不是教给幼儿什么知识理论,而是引导幼儿在不断地实践中习得经验和方法,培养孩子认真坚持的探究。从那张来之不易的漂亮桌布中,我们要以育人不倦的心态,反观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基于幼儿的发展。测量桌子有多长,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然而,对5-6岁的孩子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活动从生活中引发孩子对测量活动的需要,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感知测量的必要、用途,模仿测量行为等。同时,孩子们体验了多种自然物的测量,探索了非标准测量工具、体验测量的方法,感受了“等长复制”的测量过程。通过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头脑中数的概念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教师的解释,而是来自当幼儿对其生活的现实进行逻辑梳理时的思维,是在逻辑梳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而建构的。当幼儿在探索活动时,在心理上是积极、主动的,其正确的数的概念在头脑中得以加强,而不正确的数的概念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自我矫正。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的交往充满了社会性与相互学习。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在真实的游戏活动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习得相关的数学经验。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再次进行验证和实践,这样的一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孩子们在活动中参与性。最可贵的不仅是孩子们了解到适宜的测量方法,还看到了孩子们身上散发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基于教师的视角。在此次测量游戏中,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也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验证了孩子在测量活动中的层次性及年龄特点的重要性。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专注与思考,都给予我很大的惊喜。在体会着他们的成长与变化的同时,也使我对于测量活动方面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完善,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应用,更激励自己要不断丰富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学习的渴望。
循循善诱,育人不倦。从这个区域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其自主地参与,才能使幼儿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创造,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快乐,收获成功。
(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天阅园执行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