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张兴祥,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王艺明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问题,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都给予很高的关注。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自贸港)是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也是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辩证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联动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自贸试验区的高水平开放,就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促进国内规则规制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成为促进“双循环”的重要载体。
充当“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桥梁纽带。在对外开放中,“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一方面,自贸试验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在招商引资方面更为积极主动。2020年开始实施的《外商投资法》,有利于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当前,我国以“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自贸试验区应以此为契机,扩大外商投资范围,引导外资流向高端制造业、智能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以及数字贸易、工业设计、检测检验等新兴服务产业。引入高质量的外资,有利于提升自贸试验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利于我国主导产业补链强链,这为构建更畅通的“内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方面积累了一定优势,具备“走出去”的条件,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进一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市场,构建我国对外贸易投资新增长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自贸试验区可以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努力充当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推进器。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管理,推出跨境并购融资业务,给予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税收优惠,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激励了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让企业大胆“走出去”。
充当“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枢纽和门户。“一带一路”建设为自贸试验区向外拓展提供了放射线,反过来,自贸试验区充当“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枢纽和门户。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严重冲击了全球供应链体系,国际物流运输体系对于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这方面,自贸试验区刚好可以大展身手。通过深入实施“大通关”工程,自贸试验区有效促进现代物流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尤其是多式联运模式的新突破,堪比打通了“一带一路”的“任督二脉”。打通国际物流大动脉,这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莫大焉。
充当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坚持“两手抓”:一是设立自贸试验区,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经过5次扩容,一个覆盖东西南北中的境内自贸区网络已基本成形;二是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进中日韩等自由贸易谈判,逐渐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中国正在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自贸试验区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单个看,每个自贸试验区都是全球自贸区网络的关键节点;合为一体看,境内自贸区网络是全球自贸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网联网,功效倍增。境内自由贸易区与境外自由贸易区之间协同共进,融合发展,将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力推手。
充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构者。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因此受到影响。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局,尤其是考虑到后疫情时代产能需求和供给不足,自贸试验区应早作谋划,掌握主动权,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中国需要另辟蹊径,一是以自贸试验区为基点,努力构建国家价值链(NVC)网络;二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构建新的全球价值链网络,并实现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协调。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无接触经济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一个长期风口
经济大家谈 |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一)
经济大家谈 |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二)
经济大家谈 | 坚定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济大家谈 |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践行
经济大家谈 | 进一步释放“新消费”潜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良性持续的国内国际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