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张兴祥,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王艺明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问题,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都给予很高的关注。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也是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那么,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该如何发挥作用?一起来看。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说明中国未来增长的动力将更多地依赖内需拉动。中国201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19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在“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连续6年排在首位。而且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人口超过4亿,消费潜力巨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挖掘国内消费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是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的战略选择。在这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大有可为。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内大循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凸显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地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主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突出民生导向,其总体思路是围绕企业、要素、产业、市场和政府五个维度的“受力端”展开,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成效,解决好“堵点”“难点”“痛点”,为国内大循环清除“路障”,打通关节。
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促进国内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离开科技创新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就会流为空谈。对自由贸易试验区来说,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缺一不可,“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可以破除制度性障碍,解决国内经济大循环中的一系列技术“卡脖子”问题,提高经济供给质量。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力度培育领先性的创新主体,携手产、学、研、商、用,打造联合创新平台,实现“产品、企业、产业、技术、平台”五聚集,这样就能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以“四链融合”促进国内大循环。“四链”指的是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和招商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各种要素的聚集地,在强化“四链融合”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一些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构建融资租赁平台,推动业务供需对接、融资对接、创新互动、法律服务,协调解决融资企业动产抵押登记、跨境转租赁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现服务链的全覆盖。同时,通过创新业务模式,促进融资租赁业聚集发展,创新链有效拓展了产业链。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又带动了招商链,让招商引资的规模效应凸显。“四链融合”促进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府与市场之间、创新与产业之间、产业和招商之间的无缝连接和相互匹配,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各种生产要素的再配置。
以增强发展协同性促进国内大循环。2018年4月发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倡议》提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制度对接、产业协同、平台共建,加快打造立体全面开放、竞相协同共兴的崭新格局”。在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时,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先是练好“内功”,其次是增强改革发展的协同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协同: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内的协同,包括部门之间的协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平台之间的协同,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等;二是自贸片区与其他创新片区、试验区、示范区的协同,推动创新制度、资源和成果的共享;三是同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之间的协同,实现资源、经验和成果共享;四是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其他区域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五是不同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协同,深化省际部门协作,促进体制机制联通,更大力度催生改革力量、开辟开放空间。显然,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并网”或“联网”,有利于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内循环格局。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无接触经济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一个长期风口
经济大家谈 |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一)
经济大家谈 |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二)
经济大家谈 | 坚定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济大家谈 |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践行
经济大家谈 | 进一步释放“新消费”潜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良性持续的国内国际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