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谨防垃圾短信穿上5G新马甲

【摘要】5G新短信的来临,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使用盛宴,同时消费者也将面临体验感下降、个人信息泄露、短信诈骗、日常生活骚扰等问题。因此,在5G短信还没有推广前,必须明确服务商与运营商的法定权责,落实内容监管与侵权责任,加大惩罚力度,结合大数据治理及时过滤垃圾信息。

【关键词】垃圾短信 5G 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5G新短信来了,它与传统的短消息不同,不仅仅有图文,还有位置、视频等信息,甚至可以完成支付,具有显著的交互式优势。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经济效益红利,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场全方位的新体验。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5G新短信同样面临转化为垃圾短信的风险,与传统垃圾短信不同的是,它具有更加新颖的表现方式,更具感官优势。不管是传统短信还是5G短信,如果满屏都是垃圾短信,必然引起消费者的不满。

垃圾短信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在灰色与黑色产业链中,垃圾短信作为“长命霸王”,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宅在家中依然能够感受到。根据相关数据,2020年2月短信诈骗案件上升了35%,其中金融诈骗位居第一。在大力普及各种APP的过程中,短信逐渐成为互联网交流的标配。在内外环境的催生下,垃圾短信逐渐风生水起。到2019年的第二季度,“12321”举报中心受理了约166000件关于垃圾短信的投诉举报,和上个季度相比增加了90.4%;其中约74000件投诉移动企业转售手机号码,和上个季度相比增加461.9%,这严重影响了手机用户的使用感受。在十几亿的消费者用户中,如果能够倒出苦水,将逆流成海。从360手机卫士拦截的垃圾短信内容来看,被举报的短信大部分是广告推销,然后是各类违法与诈骗信息。

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共同推出了《5G消息白皮书》,以共同开启5G业务。垃圾短信在5G时代延续了之前的特征,外加5G的技术烘托,看起来更加高端,对消费者带来的危害更大。

垃圾短信升级可能造成更大危害

随着5G信息业务启动,手机短信将打破界面限制,融合各种新技术,迎来崭新的未来。在发展的同时,5G短信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垃圾短信很可能换个“马甲”卷土重来,需要警惕存在的危害。

降低5G信息的使用体验。垃圾短信由来已久,并且花样百出、屡禁不止,不管是广告推销,还是商业诈骗,总给人防不胜防的感受。随着5G技术的应用,短信业务将全面升级,若垃圾短信紧随5G进行升级,手机用户的使用体验将继续受影响,同时面临更多翻新的诈骗方式。屏幕上广告短信数量众多,人们需要从垃圾短信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最终使5G用户的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很难通过法律予以解决。其原因是,侵权主体很难查找,被侵权人根本不知道哪个环节泄露了个人信息。例如,用手机下载一个APP,被强制要求打开定位与相机等权限,这种越界收集信息的情况非常普遍,某些商家会共享甚至卖出消费者的购买记录与注册信息,造成信息泄露。5G技术也将催生出新的安全需求与应用场景。对此,必须从细节上谨防个人信息泄露。

短信诈骗造成经济损失。中奖短信诈骗、点击“钓鱼”短信后钱被盗等诈骗方式层出不穷。从2018年开始,中国通信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兜售转码、渠道商推销渠道,一些平台以“一手资源、什么都可以发”为旗号,为各种股票、教育、博彩、网贷等从业者带来经济“福音”,并通过“钓鱼”短信与中奖短信进行后台诈骗,给一些民众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身伤害。

日常生活骚扰。不法分子通过群发器或者电脑进行漫天撒网,一两分钟就能发送上万条短信息。短信内容无奇不有、五花八门,并且这类短信息并不是不看就可以的,不看会让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对手机用户造成了很大的精神骚扰,严重损害了他们的人格权益。可见,5G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垃圾短信很可能借势祸害通信终端,从精神上给用户带来更多困扰。

新兴技术包装垃圾短信为何能成功

推陈出新的骗术与专业的诈骗方法,让手机用户应接不暇。在5G技术助推下,诈骗者会持续更新诈骗途径与方式,通过新兴技术包装垃圾短信。

法律依据滞后。虽然目前针对垃圾短信也有不同形式的立法,如《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但这些立法层级相对较低,缺乏权威性。目前还缺少规范的法律,对垃圾短信的法律概念、执法主体等内容进行界定。发送垃圾短信的违法成本很低、利润却很高,且现存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有效的集体诉讼、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同时,相关法律在个体信息保护方面力度较弱,特别是没有限制垃圾短信的发送条款及相应的惩戒措施。又由于单行法分散,不够统一,所以很难发挥法律效力。

技术防范困难。虽然在技术上能够设置拦截,但实际操作中可以用不同号码再次发送信息,而手机号码对应的用户却是唯一的,所以对他们而言垃圾短信防不胜防。在运营商监管上,由于其责任心不强,在利益的驱使下运营商对“一对多”的管控不够严格,这些都是垃圾短信泛滥的原因。因此,运营商必须加大管控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如果发现某个账户大量发出垃圾短信,应立即封号,冻结账户余额。

广告商利益驱使。某些广告公司通过业务订制、投放广告等形式获得利润,然后和运营商分成。5G短信可以通过网购平台快速掌握商家与客户的相关信息,这也导致每到促销日向老客户发放广告成为定势。一旦移动转售企业和商家勾结,在利润最大化原始动力的作用下,他们很容易忽略内部道德与规范约束,向手机用户“轰炸”垃圾信息。虽然工信部要求加大监测力度,但运营商只考虑自身利益,操作时不会严格按照法律执行,违法操作的情况时常存在。

未雨绸缪做好5G新短信过滤工作

5G技术如果助推垃圾短信升级,诈骗方式将推陈出新,消费者遭受的骚扰也将增加。所以,在5G短信还没有推广前,必须明确服务商与运营商的法定权责,落实内容监管与侵权责任,加大惩罚力度,结合大数据治理及时过滤垃圾信息,谨防垃圾短信穿上5G“新马甲”。

整合国内外发展经验,破除法律界限,加大对垃圾短信的惩戒力度。做好手机号码与个人信息等相关立法保护工作。可以结合国外经验,在没有得到客户准许的情况下,增值服务商不能发送相关信息;针对手机短信发送方的立法规制,让发送者明白权利义务,同时注明发送地址、单位与手机号码等信息,从立法上规定信息发送的时间段,同时提高惩罚力度。可以结合国内经验传统,在优化立法的过程中优化制度建设,将垃圾短信纳入法治轨道;相关部门应整合法律要求,优化激励细则,通过对手机用户的特殊保护发挥法律价值。

加强大数据技术运用,举好拦截之“手”。在规制手机垃圾短信的同时,运营商与信息平台应当不断创新技术监管。在手机实名制、内容健康、流量监控的要求下,增强垃圾信息拦截、识别与黑名单监管技术。在政府监管单位、电信运营商以及手机安全厂商的共同作用下,对骚扰信息、伪基站进行重点打击,通过大数据技术准确识别垃圾短信并屏蔽。通过软件工程、海量数据管理、云计算框架、敏捷开发法、软件度量等实践方法,为垃圾短信立起“围墙”。

明确各方权责,完善监督阵地。为了理清垃圾短信,必须从源头上处理好服务商与运营商的法定权责,通过内容监管与全链路识别,通过注册保护、反作弊技术、本地审核管理与内容安全云能力,阻隔垃圾短信。建章立制,打击灰色与黑色产业,倒逼运营商将短信使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形成风清气正的短信管理和服务平台。

(作者为青岛理工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所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题“新舆情环境下沉默螺旋在年轻群体中的发展态势研究”(项目编号:18YJC8600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吴睿鸫:《谨防垃圾短信蹭5G玩新花样》,《中国消费者报》,2020年4月16日。

②胡立彪:《清除垃圾信息还得靠法律手段》,《中国质量报》,2018年11月20日。

责编/张忠华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