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本地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思路,求真务实,践行“两山”理念,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有力地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有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为水利风景区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 “两山”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B
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地处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境内东南部、瓯江支流松阴溪上游十四都源,以十八里翠生态长廊为轴线,将沿河的水工程、水景观、水文化与各类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串联开发,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自驾游为一体的水利风景旅游区。十八里翠国家水利风景区依托水域和水利工程,融合了水利风景区的六种类型,是国内首家综合型国家水利风景区。2020年8月19—21日,人民智库课题组深入遂昌县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针对景区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成效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围绕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观念和建设管理经验,与地方主要负责干部和水利风景区管理人员展开了座谈,深入了解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实践和未来的建设愿景。
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基础和现状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坚持绿色发展,本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水利风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开发了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打造了十八里翠域内公用品牌,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整体面貌。
绿色发展理念主导,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作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基础
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在规划之初就明确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自国家水利风景区授牌以来,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对水生态和周边环境进行了有效治理保护。景区划定生态红线,将占规划面积83%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区,从源头做起,在全域河湖岸线实行砂石禁采;通过垃圾分类、禁用草甘膦,整治散养畜禽等,规范村民生活习惯;通过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四位一体”河道管理等行动充分发挥了水利风景区在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方面的功能。在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中,能够因地制宜地将工程项目和水生态保护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机统一。为了保护全流域的水土资源,在县委、县政府的干预下,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及时叫停河流上游的水电项目,下马高污染项目,转而以天然的水资源景观作为游览资源,在此基础上建成了自然河湖型的4A级神龙谷游览景区及3A级神龙谷漂流景区,兼顾了生态保护和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期待。
领导干部带头先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要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从思想层面根本性地改变了当地村民对水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观念。在本次调研走访中,位于十八里翠水域上游的垵口村,关于垃圾分类和保护水环境的宣传壁画和标语随处可见,村里还特别组织了党员和护河志愿者队伍,长期深入村民家庭展开环保宣传工作。同时,在优质的生态资源基础上展开的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实实在在地从生态保护中受益,村民们如今已经逐渐开始自发地参与维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在十八里翠域内,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整个景区流域已经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浓厚氛围。
在河流治理和环境监督方面,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引入了科技手段,对水流量和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有效的流量控制和环保监督,与堤岸改造工程一起,增强了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也提升了河流和两岸的环境清洁度。在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人员的努力和当地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十八里翠全域水质常年达到Ⅱ类以上,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与汤显祖笔下的“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相互映照。
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生态文化、古典文化与红色文化和谐融合
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立足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水利景观将生态文化、古典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生动串联,赋予景区与众不同的精神内核。
首先,景区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对水域沿岸的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并设展区陈列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将旅游观光和红色教育融为一体,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底蕴,也赋予了红色革命资源新的时代内涵。其次,景区还从古典历史文化中捕捉灵感。明代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曾在遂昌县执政五年,为官清廉,爱惜民力,并创作出了《牡丹亭》等享誉世界的戏剧杰作。在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从飞流而下的汤公泉到在溪涧山谷中屹立的牡丹亭,汤公文化成为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旅游推广的一张名片。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将生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让不同的文化构成在水利风景区的整合下实现了“同频共振”,构筑起十八里翠旅游观光的精神主线。
景区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实践路径,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在“两山”理念的实践征程中,遂昌县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兼顾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收益,大大地改善了本地乡村面貌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以美丽河湖为依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生态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
浙江省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所在的遂昌县更是群山绵延,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较弱。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人员通过多重实践探索,因地制宜设计出一条能将本地资源优势最大化的发展路线,通过对分散的资源景点进行规划,聚合优质景观和地质风貌,打造了神龙谷、源口漂流等精品景点,并精心组织举办“十八里翠”旅行节、森林音乐晚会、休闲运动节等文旅活动,以全局的视角统筹调度项目资源,以精品旅游资源和精品文旅活动扩展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对河流不同分段的科学利用,将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全国首家综合型国家水利风景区,把水利工程的多种功能要素都涵盖在内。主管景区工作的遂昌县水利局相关领导介绍,如今,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已经不仅仅是县城居民重要的休憩场所,更是受到了众多省内外游客的青睐。景区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高水平高质量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让当地生态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合域内优质资源,打造生态价值品牌,高效服务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发掘生态产品价值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核心关键路径。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以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生态产业化的前提,以经济发展作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成为一种互为支撑、相互加强的关系,推动“两山”转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优先打造生态产品和生态价值品牌,推出“十八里翠”域内共用品牌,将本地的生态特色产品聚合在生态价值品牌之中。通过集中的品牌宣传,获取市场话语权,高效地增强全品类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外界对十八里翠的生态文明建设拥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当地全面推进小水电建设步伐,助推农村水电站改造升级,通过鼓励村民的集体投资和集体参与,将水利建设的经济利益与当地居民共享。此外,鼓励村民广泛参与本地生态产品和生态项目,自水利风景区成立以来,域内农家乐发展至82家,旅游人次从2013年的25万增加到2019年的122万,201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2亿元。
本次调研走访的垵口乡地处偏远,原本产业单一,过去村民只能靠种植农作物维生,随着景区建设的推进,地方干部引导当地农民集体养蜂,用十八里翠的品牌将村民的产品统一包装,短短几年就让家家户户的收入大幅提升。十八里翠的绿色发展实践和将发展成果回馈于大众的做法,被证明是培养和激励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绿水青山的有效方式,加快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也让本地形成了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力量。
多重改革举措和改造工程,创建城区宜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旅融合行动。推动农业园区化、农村景区化,让生态精品农业园区、农业景观带、家庭农场变成旅游目的地,精品农产品变成旅游地商品,农房变成农家乐、民宿。景区还积极开展水利改造工程、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和城市景观带建设工程,在满足水利功能性的前提下,有效拉动了乡村和城市新区的发展。“三溪综合治理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的等项目建设,既保证了沿岸城镇的防洪安全,也能在枯水期保证最低的生态用水要求,并重点考虑常水位时的生态景观效果;对沿河的防洪水利设施,运用生态治理手段进行规划与改造,建设自然生态的河流岸线。生态景观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共建系统,滨河景观带工程共拉动投资43.2亿元,在创新生态系统价值转化形式的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方政府和水利风景区的积极实践,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所在的遂昌县以“两山”转化为动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中国绿色名县”等荣誉,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入选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样本县。
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村容村貌以及居民的环保观念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未来,水利风景区要以更高站位和更高眼光,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缺乏水利风景区专职管理机构,重建轻管,后续规划运营中存在部门间协调问题
水利风景区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因此水利风景区的前期规划和建设工作一般由水利部门牵头进行,由于水利风景区的后续运营涉及的工作内容更加多样,在当前水利风景区普遍未成立县一级专门机构的前提下,水利风景区管理呈现出相对松散的状态。目前,十八里翠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工作,主要由遂昌县水利局承担,同时,景区的一些建设管理工作还需要县文化与旅游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保护局等部门和属地乡政府共同分担。在这种情况下,景区内各具体的运营工作往往需要水利部门在不同部门间进行协调,在规划设计中时有部门间相冲突的现象出现。为规避职能分散带来的管理责任缺位问题,遂昌县政府尝试通过在景区范围内制定应急疏散预案、经营服务管理规定、消防安全规定等制度,将景区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制度化和科学化。但是没有专职部门发挥统领作用,在调研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景区工作人员依然表达了对“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的担忧。
景区在政策和资金上存在缺口,景区基础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仍待加强
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兼具水利风景区的六种功能类型,景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广,建设项目多。据统计,自景区授牌以来,规划区仅基础设施累计投入已经超过1.59亿,从地方干部反映的情况来看,当前各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投入主要依靠地方单位,十八里翠所处的遂昌县总人口仅23万,仅靠遂昌县的财政投入和社会投资能力,很难全面地覆盖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需要。由于政策支持尚不完善,景区管理经费不足,十八里翠在人员配套、软硬件设施、宣传推广以及下游库区改造等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短期内,对景区的投资能力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景区品牌特色和水文化有待进一步发掘,景区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尚显不足
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下,遂昌县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推出了“十八里翠”这一域内共享品牌。但是从十八里翠风景区和共享品牌的发展现状来看,实际上存在着品牌泛化,定位模糊,水利周边产品“水内涵”和“水特色”不足的情况。在水利风景区品牌和文化旅游周边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水利风景区的品牌如果不能依靠本地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将水利品牌的特色塑造好,就无法在更为广阔的市场角逐中占据有利位置,带领水利风景区的品牌和相关产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收益。同时,由于缺乏对品牌背后水故事和地方文化内涵更深入的阐释,使得无论是坐拥秀美山川的水利风景区,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还是品质优良的产品,都在对外宣传中缺少有力的抓手,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亟需提高。
进一步推进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理顺水利风景区管理机制体制,整合多方资源,激发景区活力
要实现水利风景区的长效发展,需要加快理顺景区管理的体制机制,确保工作人员、管护和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需要水利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从而努力构筑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灵活高效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水利工程治理单位要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建立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通过明晰权责关系,提升对景区管理的整体把握和日常运营的精细化。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大胆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有效调动和整合各相关方面的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局面。实现在政府主导、共享共治原则下,对水利风景区工程和景观的全面提升,激发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发展的活力。
坚持做好水文章,讲好水故事,突出水特色,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水利产品
水利风景区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如何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是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推进的关键。首先,水利风景区需要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努力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灾害科学防治的能力,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第二,水利风景区还要积极推进水文化的科普工作,通过水利研学活动,吸引公众和社会企业更多地感受水利风景区别样的景致风光和文化内涵,提升水利风景区的吸引力和美誉度。第三,水利风景区也需要继续探索如何将景区的建设与本地产业有机结合,创造更加丰富的水利周边产品。
丰富宣传形式,拓展宣传途径,强化水利风景区品牌塑造,加速“两山”转化
水利风景区品牌的打造和宣传,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以品牌优势催化加速区域“两山”转化的实践进程。首先,从宣传制度层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宣传工作新机制。其次,从宣传形式角度,当前媒体手段日趋多元化,为水利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宣传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风景区要跟紧时代步伐,向移动优先、互联多元转变,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形成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一直延伸到网络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平台。第三,从宣传要点的角度,水利风景区要加强统筹策划,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工作亮点。
从课题组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来看,超六成的受访公众认为持续加强宣传推广、增强自身品牌建设和深挖文化创意内涵是能进一步提升水利风景区知名度的举措。水利风景区要将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和红色文化基因充分发扬,为水利风景区不断增添人文气息。同时还要紧密契合当前水利改革发展要求,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宣传美丽河湖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典型事例和榜样人物,持续加强对水利风景区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增强景区传知名度和影响力。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冯一帆】
参考文献
[1]王永昌、李学敏:《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基本路径》,《学习时报》,2020年8月17日。
[2]彭绪庶:《“两山”转化的“丽水样本”有何启示》,《中国环境报》,2020年8月26日。
[3]程琳菲:《汤显祖与遂昌的文化气质》,《中国文化报》,2019年6月12日。
责编:蔡圣楠 / 李 懿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