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破圈”,是打破传统“思政圈”僵化局面的必要选择,也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通过打造“思政知识网红”教师队伍、加速内容表现形式创新以及运用新技术手段,突破与时代发展不协调的教育内容和表现形式,搞活“思政圈”,提升思政的教育实效性与影响力。思政“破圈”并非“哗众取宠”,要避免为了“破圈”而“破圈”,其目标指向是推动思政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破圈” 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破圈”的实质是通过新的内容、手段和形式将固有的认知逻辑或行为方式打破,推动自我提升,扩大接受群体,产生新的连接的过程。“破圈”效应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理念和方法论的启示。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了固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思政“破圈”就是突破传统的内容和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主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开创更广阔的前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圈”的必要性
传统“思政圈”的局限性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圈”。传统“思政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方面,存在过度强调教师和过度依赖课堂的问题。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倡“双主体模式”,但在教学实践层面的教育设计、教学方式选择上以教师为主的理念根深蒂固。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学形式套路化、授课方式流程化,忽略当今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针对性考量,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习兴趣弱、参与度低、课程体验差,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传统“思政圈”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方面,存在脱离实践的问题。思政内容的理论性和政治性使得其呈现为高度凝练和严谨的文字表述,但这并不能局限为只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浓厚的观点输出,而变得过度理论化和抽象化。理论性强不意味着只能就理论而言理论,以至于偏离实践,导致大学生无法掌握理论的本质,阻碍其将习得的思政理论向实践自觉转换。
构建“大思政”格局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破圈”的必要性。想要提高教育效果,就要摒弃掉纯课堂教学的“光吃盐”模式,就要把思政教育的内容以受教育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溶进各种专业培养、网络平台和日常生活等“食物”中去,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大思政”格局。为了更好地全方位育人,首先要从思政教育内部改革创新,突破既定模式,推动思政教育“破圈”;再从外部齐抓共管,扩大影响力,带动全社会协同作用,共同画大思政教育“同心圆”,构建起“大思政”的全新格局。为此,构建“大思政”格局必须改革过时的教育内容设置和叙述方式,突破传统的思政平台,必要的时候要构建起新的主客体关系,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圈”的方法选择
首先,要打造“思政知识网红”教师队伍,实现教育主体“破圈”。打造“思政知识网红”教师队伍,提高传播“声浪”,以“接地气”的方式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知识网红”以高质量的内容产品为基础,以独特的人格魅力为载体,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吸引着大量从线上到线下的粉丝,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打造“思政知识网红”队伍,改变学生对思政教师的刻板印象,鼓励思政教师“低下身段”去倾听、探索大学生的教育需求与接受标准,将专业、抽象的思政知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网红”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娱乐性,思政教师可以利用直播或者论坛的方式输出思政价值,扮演理论知识与学生大众之间的译者角色。南航“网红”教师徐川正是教师职业“破圈”的典型代表,他做的不是正确但空洞的说教,而是以与大学生平等的身份开展网络公开课、在线答疑、网络座谈等,采取自黑、段子、讲故事等方式将思政知识有效地传达给更多的学生。
打造“思政知识网红”教师队伍,要做好线下工作,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授课能力,这是思政教师最硬核的实力。“知识网红”可以从线上红到线下,也可以从线下红到线上。若要“破圈”,思政教师同样要创造性地做好线下工作,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带给大学生的变化,并在授课中体现出来。在更大的线上传播与反馈基础上,不断去调整讲述方式,升级技能技巧。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网红”,他们“红”的共同点是表达内容和方式能够吸引粉丝的兴趣,激发粉丝的共情。“思政知识网红”要凭借其专业能力与职业沉淀在授课中采取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旁征博引,使专业知识通俗化、全民化,使得大学生在钦佩教师人格魅力的同时,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自我提升。
其次,要推动内容表现形式创新,促使教育介质“破圈”。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为成熟稳定、专业系统的内容体系,但如果内容表现得过于呆板严肃,并不利于大学生接受和消化。要在保证思政内容准确传达的前提下,在新的传播介质和形式基础上,重塑思政内容形态,促使教育内容表现形式的“破圈”。
一是,将思政内容寓于热点时事。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个人对每天发生的时事热点的关注与讨论参与度。思政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以热点时事作为内容载体,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将思政内容贯穿于热点时事的课堂讨论之中,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借势分析事件中的思政原理,使思政内容于无声中产生浸透效应。二是,可将主题段子、主题故事作为内容创新的新尝试。段子、故事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且篇幅不长,带有思政主题的段子和故事在吸引大学生阅读的同时不容易产生冗长、乏味感。主题段子、主题故事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德育、哲学、党史、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运用短视频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互联网使人们生活更加碎片化,大学生花在某个长视频或者文章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注意力分散。运用短视频的方式呈现思政内容,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大学生注意力,提高内容接收的有效性。
最后,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推进教育模式“破圈”。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教育模式要紧跟科技发展,运用新技术手段,推进教育模式“破圈”。
运用“互联网+”、云存储等技术,促进线上思政教育发展,推动经典课程上网络、上云端。当互联网技术演进到“互联网+”的层面,意味着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甚至价值观的全方位改造,在教育层面的表现就是线上教育的出现与发展。开展线上思政,要注意虚拟课堂中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互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云存储技术,赋予了思政课程无限复用与共享的能力,和网络课堂一起突破了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学习资源库和学生思政档案,动态追踪学生学习状况。区块链技术实现了高度透明又高度安全的运营和维护,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生的思政档案,能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详尽而又隐私的思政“标签”,为思政工作提供可参考的数据证据。大数据技术可以用来建立海量的学习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库删减和新增等智能化维护。
运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好学生学习喜好和状态预测,建立学习效果评价系统,实现学情分析智能化。深度学习是当前最受关注的一类人工智能技术,为复杂的社会科学问题提供了一种建模思路。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喜好的评估和预测,为思政的精准发力提供依据。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深度学习可以建立智能化的学情分析系统,量化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思政教育走向科学化与智能化。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管璇悦:《期待更多“破圈”效应》,《人民日报》,2019年11月8日。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